1、 什么是互联网络 当用路由器将两个或多个LAN或WAN连接起来,并用协议(如IP)配置逻辑网络寻址方案时,就创建了一个互联网络。 2、 网络分段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增长,LAN中的流量拥塞会变得让人无法忍受。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将一个很大的网络划分为一些小的网络,称为网络分段。可使用路由器、交换机、和网桥来实现网络分段。 3、 广播域(Broadcast Domain) 所谓广播域是指网段上所有设备的集合,这些设备收听到送往那个网段的所有广播。 4、 在网络中使用路由器的好处
- A:默认时路由器不会转发广播
- B:路由器可以根据第3层(网络层)信息(比如IP地址)对网络进行过滤
5、 路由器的四种功能
- 数据包转发
- 数据包过滤
- 网络之间的通信
- 路径选择
6、网桥、交换机、路由器的比较
7、网络七层模型 1、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的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OSI)模型
- Application Layer:是实际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还负责识别并建立想要通信的计算机一方的可用性,并决定想要的通信是否存在足够的资源。
- Presentation Layer:为应用层提供数据,并负责数据转换和代码的格式化。如数据压缩、加密解密、多媒体操作等。
- Session Layer :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会话连接。提供3种不同的方式来组织它们之间的通信,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使不同应用程序的数据与其他应用程序的数据保持隔离。 —————————–上三层定义了终端系统中的应用程序将如何彼此通信——————-
—————————–下四层定义了怎样进行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 Transport Layer :将数据分段并重组为数据流。在互联网络的发送方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建立逻辑连接。提供的功能有:流量控制、可靠的(面向连接的、窗口机制、确认)或不可靠的通信。
- Network Layer :负责设备寻址,跟踪网络中设备的位置,并决定传送数据的最佳路径,这意味着网络层必须在位于不同地区的互联设备之间传送数据流。在网络层有两种类型的包:数据包(被动路由协议如IP和IPv6等)、路由更新包(主动路由协议如RIP、RIPv2、EIGRP和OSPF等)。
- Data Link layer :提供数据的物理传输,并处理出错通知、网络拓朴和流量控制。它将信息封装为数据帧。
- Physical Layer :发送和接收比特流。指定了在端系统之间,用于激活、维护及断开物理链路所要的电气、机械、规程和功能的要求。
8、以太网组网 以太网采用竞争型的介质访问方法,允许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共享同一条链路的带宽。以太网采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 ,CSMA/CD)技术。采用CSMA/CD协议的网络将承受巨大的冲突压力,包括:延迟、低的吞吐量、拥塞。
介质访问控制 冲突处理
CSMA/CD流程图:
令牌工作模式
8、半双工和全双工以太网 半双工以太网采用CSMA/CD协议,以防止产生冲突。 全双工以太网由于发送和接收数据是在不同的电缆线上完成,因此不会产生冲突。 全双工以太网可以用于如下三种情况:
- 交换机到主机、
- 交换机到交换机、
- 用交叉电缆的主机到主机。
9、 使用MAC地址进行Ethernet寻址 I/G:Individual / Group :当值为0时表示实际设备的MAC地址,当值为1时表示以太网中的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
10、Ethernet帧 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 用来存放循环冗余校验(CRC) 11、以太网电缆的连接 直通电缆、交叉电缆(一般用于同类设备)、反转电缆(用于主机到路由器控制台串行通信com端口的连接
12、 Cisco的3层分层模型
- 核心层(Core Layer)它的唯一意图是尽可能快地交换数据流
- 分配层(Distribution Layer)提供路由、过滤和WAN接入。是实现网络策略的地方
- 接入层(Access Layer)控制用户和工作组对互联网络资源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