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成本构成部分来看,怎么看,中国的制造竞争力都不应该有啊。从成本、从效率、从质量来看,都不具有竞争力啊。
难道我们这么多年的制造发展,都是靠不断分裂复制创业总量取胜?都是靠拖欠工资不给上保险、拖延付款结算、偷税、物流超载、拼命加班却不给工资、权钱交易低成本获得政府手里的支持和资源、亚非大发展需求高涨,这些手段取胜的?
老美要弄残中国制造应该很容易啊:
1、只要推高大宗基础商品\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由于基础商品和地\租房\买房会拉高生活成本),产品成本就会上升。 2、打压金融融资市场、股市,再拉升地产业,一方逼一方吸引,把中国企业制造废掉投入炒房地产。 3、在税费制度(政府战略\政府关系,多鼓励政府多收税多投资高大全的高端硬件建设然后老美来承接建设,多鼓励官员私下权钱交易)、汇率制度上搞 我们这么多人干什么去,怎么就业?大部分在职工作者不学习、农民工学不起或学校取消合并或学习也没啥大出路、上了大学的也找不到工作、中国教育形式唯考分化\课外班捞外快\大学当官化的现状让中国创造从小打死直到灭到大学。这种状态、氛围、土壤是上不去的。下被抽底、上不能上。这么多人干什么去? 制造,转到东南亚还是转到内地,哪种更有成本和效率的竞争力? 所以,要想继续保持中国制造竞争力,需要政府层面:1、从根上降低基础大宗商品价格,而不是一味价格管制2、民企融资形式3、打压企业炒地产4、税(尤其是层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税外费、规定限制准入审批)5、汇率只有这样才能让制造业的生存土壤存在。光纯粹打压企业不炒地产而其他不改善,把钱从地产业逼退,那钱应该去哪里呢?但大宗商品价格、汇率都在老美手里控制,所以政府能做的应该是融资通道和税。税费不好自己革自己命,那只能在融资通道上多做文章。但融资只是让民企周转资金变多了而已,但内需外需销售不强劲、自己产品质量生产工艺不提升,仍然无效。对于融资通道的开放也需要谨慎,因为历史上已经多次出现新帝国主义在亚洲各国靠金融策略搞死新兴国家的案例。我国由于多年金融管制封闭,所以能有全球视野能有全球操控能力的金融人才太少,所以很容易把自己玩死。
这样来看靠外部环境改善是靠不住的。企业行不行能不能,谁也替不了帮不了,归根到底还是做强自身谁也不求。当年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也是外部环境很糟糕,但也自身崛起了。所以企业也需要从人、生产衔接流程、生产工艺、生产流水线上下功夫,让原材料、电煤水的消耗减少\损件减少、让工作效率提高、让工作质量更高。在管理上也要一查到底、历史回溯、透明信息、自动报警、关键环节审批管控、考核量化,来做到让改进真正确实是落实到位。
从咱们分析来看,要想让企业生存,大部分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政府手里。所以有的人为了能低成本获得这些资源和权力,就搞权钱交易,可能这种形式比提升产品质量、提升管理质量更能对企业挣钱见效。但对于消费品制造业来说,获得政府资源是基础,因为消费者还是可以靠脚投票。所以获得资源后,第二步就是加强产品生产工艺改进、管理质量改进。如果你没有能力获得政府资源,如果还想做下去而不是哪里挣钱就去哪里,那么更要做好产品生产工艺改进、管理质量改进。当然,我也知道企业主为了融资为了原材料结算为了销售为了追货款为了跑政府已经精疲力尽了,哪里还有精力搞生产改进和管理质量改进。但这就成了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