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读者都不约而同的问到一个问题,现在的工作很鸡肋,担心以后出去找工作没有竞争力?在互联网公司,节奏快,更新迭代快的浪潮中,如果一直做很鸡肋的事,基本上出去毫无竞争力。那么我们如何定义一些鸡肋的事和鸡肋的周期呢?这两者离不开。
首先说周期,如果一件事每天都是重复往返的做,时间持续半年以上,为什么说这么6个月,前面几个月,可以说是好奇探索期和熟悉期。鸡肋的事,往往在大公司容易出现,因为大公司人力充足,任何一个小点的事,都可以安排一个人长期驻守。鸡肋的事,往往有一些共同点,技术含量低,只要总结出对应规则,换另外一个人依然可以做。具有较强的重复性,可能每天大量重复某个循环。碰到的坑少,无法积累经验,所谓工作经验、工作经验,就是踩了大量的坑累积的。鸡肋的工作,这块尤其突出,坑少、踩不到坑、没有新东西引入。
大厂的朋友A,专门负责写布局文件,写了半年多,说出心中苦闷,虽然在外面人看来顶着个大厂光环,实际自己做的事,很鸡肋。心里虚的很,这样下去,以后出去毫无竞争力。大厂人多,打杂的事,也是司空见惯。我起初只能安慰他,都是打杂过来的,后面领导会逐渐赋予你更多的责任和锻炼你的能力。但是朋友A说,他毫无发现领导有安排别的任务给他,只是领导每次说,不要小看这个工作,里面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每个岗位都是重要的。朋友A开始的确做的很有干劲。半年后,还是在这个循环体里,就开始有点慌了。并不是朋友A眼高手低,主要做了这么久后,想去尝试新的东西,扩展自己知识能力,谁知道,做的时间久后,反而就被固定在这个位置了。大厂一般每个人都有职责分工,从你入职开始,就被赋予某个螺丝钉位置,当然,你把每件事,做得出乎领导意料,领导会赋予你更有挑战的任务。朋友A,可能和普通人一样,并没有进入到这小部分人中去。也理解,毕竟这是大部分人。但是好歹顶着大厂光环。到时出去这么鸡肋,内心也有点打击。
大厂的朋友B,专门调用底层API,出问题找底层解,没问题后,经常和我开玩笑,熟悉SDK使用和封装。我说会封装也不错哇,以后培养做SDK能力。他苦笑,要是真能往这个方向走,也不错哦,但是实际就是一个Manager类就封装完了。一些更细节的东西都在底层,源码也看不到。有问题就是沟通发邮件跟进,换好底层库后验证测试。很多时候,朋友B感觉自己更像在测试,而不是在开发。我说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不要想太多。他表示,这半年都是这样,都没写几行代码。我听后,你们那个底层库这么多问题,怎么不停下来好好改好再用上。朋友B表示,每个团队都有一本自己难念的经,一言难尽。
两位大厂的朋友,看似顶着大厂光环,内心也是迷茫的。也不知道这样的工作要持续多久,我给的建议是和领导聊聊,表达下自己的诉求。毕竟都半年多了,难道等你做了2年、3年后再聊么。不怕事情多鸡肋,就怕在持续做鸡肋的事,这是我的观点。当然很多能力,是业余自己建立起来的。就算在做鸡肋的事情,也可以自己不忙的时候,学点东西,毕竟你拥有的能力伴随你一生。你离开公司,这项能力依然拥有。只是不要躺在温水煮青蛙的环境里,这个时代没有绝对让你爽的环境。互联网变化太快了,别人超越你,只是在不经意间。你昨天的优势,还能是今天的优势么?你昨天的牛逼,还能是今天的牛逼么?所以,要树立随时奔赴下一个战场的目标。在上战场之前,口袋里子弹要准备充足,这样下一波进攻时,才能走向增长的趋势,不然就是会被碾压的很惨淡。所以,在储备期时,多花点时间在准备子弹上面。
不要想着混,大厂有不少人到后面就是抱着混的想法,只要资历和年限上去了,迟早会成为所谓的专家和所谓的架构师的,不排除有这样的大厂,确实靠资历和年限,可以成为所谓的专家和所谓的架构师的,传统企业居多,互联网企业这么玩,公司也迟早会玩完。互联网企业是以商业价值赢利为目的,价值产出很重要。产出,就是为公司能赚更多的钱,你自己同时也会收获更多。有些人说,我也不像混的,公司整体环境就这样,我就慢慢被同化了。要出去,我也跳不出去。不然早走了。这样下去,你会越鸡肋,你自己也会麻木。大公司常会出现死海效应,这不是普通员工能够改变的,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力强的员工容易离职,因为他们对公司内愚蠢的行为的容忍度不高,他们也容易找到好工作,能力差的员工倾向于留着不走,他们也不太好找工作,年头久了,他们就变中高层了。这种现象叫‘死海效应’;好员工像死海的水一样蒸发掉,然后死海盐度就变得很高,正常生物不容易存活。对应前面说的,公司整体环境就这样,自己就慢慢被同化了。如果你混到了领导层到还好,对于没有混到领导层,那又将何去何从?而且混的人,以后就算同事出去创业,他们也不会想到你的,他们会首先找那些从不想着混的人,组成团队。所以,终归到底,就是全力以赴。即使你以后离开公司,依然有很强的竞争力。而长期做鸡肋事情,就会丧失离开的底气和勇气。
推荐阅读:
说一说我在创建星球这10多天,在星球里干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