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本说明书由华中农业大学201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刘畅、刘铠铭、张清望、卢家伟四位同学共同完成。
- 1 引言
- 1.1 编写目的
- 1.2 背景
- 1.3 术语和缩略词
- 1.4 参考资料
- 2 测试用例设计
- 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1 测试环境
- 3.2 测试用例执行
- 3.3 结论及建议
编写本报告的目的是研究Asking软件的总体需求、背景。对开发结果、开发评价进行分析,得出经验与教训,本文档的预期读者为软件开发者。
1.2 背景该软件的名称为Asking,与之类似的软件有知乎、微博等软件,Asking软件的测试环境为浏览器。
1.3 术语和缩略词无
1.4 参考资料[1]窦万峰.软件工程方法与实践(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普莱斯曼.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原书第8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 辣鸡搬砖喵喵团队.Asking需求规格说明书.
[4] 辣鸡搬砖喵喵团队.Asking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
[5] 辣鸡搬砖喵喵团队.Asking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
2 测试用例设计(1)登录操作
表1 登录_第一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编号Asking_SignIn_001测试项目用户登录测试标题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与之对应的密码重要级别高预置条件系统存在该用户输入用户名123@qq.com,密码123操作步骤1打开Asking应用;2输入用户名123@qq.com;3输入密码123预期输出密码输入时被隐藏,提示用户“登录成功”表2 登录_第二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编号Asking_SignIn_002测试项目用户登录测试标题输入错误的用户名或密码重要级别高预置条件系统存在该用户输入用户名456@qq.com,密码123操作步骤1打开Asking应用;2输入用户名456@qq.com;3输入密码123预期输出提示用户“您输入的用户名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表3 登录_第三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编号Asking_SignIn_003测试项目用户登录测试标题不输入密码重要级别高预置条件系统存在该用户输入用户名789@qq.com操作步骤1打开Asking应用;2输入用户名789@qq.com预期输出提示用户“请输入密码”(2)创建问题操作
表4 创建问题_第一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编号Asking_Create_001测试项目创建问题测试标题创建后在搜索栏搜索该问题重要级别中预置条件用户成功登录输入标题“熊猫为什么这么聪明”,标签“生活”操作步骤1点击创建问题;2输入问题标签“熊猫为什么这么聪明”;③选择问题标签生活;④在搜索栏搜索这个问题预期输出1提示用户“问题创建成功”;2搜索栏下方出现该问题表5 创建问题_第二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编号Asking_Create_002测试项目创建问题箱测试标题创建后通过链接和问题箱密钥搜索该问题重要级别高预置条件用户成功登录输入标题“熊猫为什么这么聪明”操作步骤1点击创建问题;2输入问题标签“熊猫为什么这么聪明”;③勾选问题箱选项;④把生成的密钥和问题箱链接分享给另一个用户预期输出1提示用户“问题箱创建成功”;2另一个用户点击链接,输入密钥,查看该问题(3)删除问题操作
表6 删除问题_第一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编号Asking_Delete_001测试项目删除问题测试标题删除后在搜索栏搜索不到该问题重要级别中预置条件用户成功登录,问题“熊猫为什么这么聪明”存在输入无操作步骤1点击问题“熊猫为什么这么聪明”;2删除该问题;③在搜索栏搜索这个问题预期输出1提示用户“问题删除成功”;2搜索栏下方不出现该问题表7 删除问题_第二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编号Asking_Delete_002测试项目删除问题箱测试标题删除后通过无法通过链接和问题箱密钥搜索该问题重要级别高预置条件用户成功登录,问题箱“熊猫为什么这么聪明”存在输入无操作步骤1点击问题箱“熊猫为什么这么聪明”;2删除该问题箱;③另一个用户用之前创建该问题箱时生成的密钥和链接搜索该问题箱预期输出1提示用户“问题箱删除成功”;2另一个用户点击链接,输入密钥,查看不到该问题(4)回复问题操作
表8 回复问题_第一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编号Asking_Answer_001测试项目回复问题测试标题搜索问题后进行回复重要级别中预置条件用户成功登录,问题“熊猫为什么这么聪明”存在输入评论“熊猫棒棒”操作步骤1搜索问题“熊猫为什么这么聪明”;2在问题相方回复栏输入“熊猫棒棒”预期输出问题下方出现该回复表9 回复问题_第二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编号Asking_Answer_002测试项目回复问题并点赞该回复测试标题搜索问题后进行回复并点赞重要级别钟预置条件用户成功登录,问题“熊猫为什么这么聪明”存在输入评论“熊猫棒棒”操作步骤1搜索问题“熊猫为什么这么聪明”;2在问题相方回复栏输入“熊猫棒棒”;③点赞该回复预期输出问题下方出现该回复,并且该回复的点赞量加一 3 测试结果及分析 3.1 测试环境该软件的测试环境为windows10的浏览器。
3.2 测试用例执行(1) 测试登录操作
1执行测试用例Asking_SignIn_001,运行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图2
图3
结果分析:实际运行结果与该测试用例预期输出一致,测试通过。
2执行测试用例Asking_SignIn_002,运行结果如图2所示
结果分析:实际运行结果与该测试用例预期输出一致,测试通过。
③执行测试用例Asking_SignIn_003,运行结果如图3所示
结果分析:实际运行结果与该测试用例预期输出一致,测试通过。
(2) 测试创建问题操作
1执行测试用例Asking_Create_001,运行结果如图4-1、4-2所示
图4-1
图4-2
结果分析:实际运行结果与该测试用例预期输出一致,测试通过。
2执行测试用例Asking_Create_002,运行结果如图5-1、5-2所示
图5-1
图5-2
结果分析:实际运行结果与该测试用例预期输出一致,测试通过。
(3) 测试删除问题操作
1执行测试用例Asking_Delete_001,运行结果如图6-1、6-2所示
图6-1
图6-2
结果分析:实际运行结果与该测试用例预期输出一致,测试通过。
2执行测试用例Asking_Delete_002,运行结果如图7-1、7-2所示
图7-1
图7-2
结果分析:实际运行结果与该测试用例预期输出一致,测试通过。
(4) 测试回复问题操作
1执行测试用例Asking_Answer_001,运行结果如图8所示
结果分析:实际运行结果与该测试用例预期输出一致,测试通过。
2执行测试用例Asking_Answer_002,运行结果如图9所示
结果分析:实际运行结果与该测试用例预期输出一致,测试通过。
图8
图9
3.3 结论及建议(1) 该软件实现了登录、创建问题、删除问题、回答问题等功能,基本满足测试标准,但仍需不断完善。
(2) 建议:登录时应该收到一个token作为登录后操作的权限证明,这样可以实现不同设备不同人无法同时操作同一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