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我会先简单地回顾一下之前的内容,然后在 Windows 系统上实际操作,用几个应用软件搭建出一个“最小化”的 HTTP 实验环境,方便后续的“基础篇”“进阶篇”“安全篇”的学习。
“破冰篇”回顾HTTP 协议诞生于 30 年前,设计之初的目的是用来传输纯文本数据。但由于形式灵活,搭配 URI、HTML 等技术能够把互联网上的资源都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复杂的超文本系统,让人们自由地获取信息,所以得到了迅猛发展。
HTTP 有多个版本,目前应用的最广泛的是 HTTP/1.1,它几乎可以说是整个互联网的基石。但 HTTP/1.1 的性能难以满足如今的高流量网站,于是又出现了 HTTP/2 和 HTTP/3。不过这两个新版本的协议还没有完全推广开。在可预见的将来,HTTP/1.1 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HTTP 翻译成中文是“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个应用层的协议,通常基于 TCP/IP,能够在网络的任意两点之间传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
HTTP 协议中的两个端点称为请求方和应答方。请求方通常就是 Web 浏览器,也叫 user agent,应答方是 Web 服务器,存储着网络上的大部分静态或动态的资源。
在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还有一些“中间人”的角色,如 CDN、网关、代理等,它们也同样遵守 HTTP 协议,可以帮助用户更快速、更安全地获取资源。
HTTP 协议不是一个孤立的协议,需要下层很多其他协议的配合。最基本的是 TCP/IP,实现寻址、路由和可靠的数据传输,还有 DNS 协议实现对互联网上主机的定位查找。
对 HTTP 更准确的称呼是“HTTP over TCP/IP”,而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