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提到过 HTTP 的性能问题,用了六个字来概括:“不算差,不够好”。同时,我也谈到了“队头阻塞”,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展开来细讲,这次就来好好地看看 HTTP 在连接这方面的表现。
HTTP 的连接管理也算得上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你一定曾经听说过“短连接”“长连接”之类的名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把它们弄清楚。
短连接HTTP 协议最初(0.9/1.0)是个非常简单的协议,通信过程也采用了简单的“请求 - 应答”方式。
它底层的数据传输基于 TCP/IP,每次发送请求前需要先与服务器建立连接,收到响应报文后会立即关闭连接。
因为客户端与服务器的整个连接过程很短暂,不会与服务器保持长时间的连接状态,所以就被称为“短连接”(short-lived connections)。早期的 HTTP 协议也被称为是“无连接”的协议。
短连接的缺点相当严重,因为在 TCP 协议里,建立连接和关闭连接都是非常“昂贵”的操作。TCP 建立连接要有“三次握手”,发送 3 个数据包,需要 1 个 RTT;关闭连接是“四次挥手”,4 个数据包需要 2 个 RTT。
而 HTTP 的一次简单“请求 - 响应”通常只需要 4 个包,如果不算服务器内部的处理时间,最多是 2 个 RTT。这么算下来,浪费的时间就是“3÷5=60%”,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被浪费掉了,传输效率低得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