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互

顺其自然~

暂无认证

  • 2浏览

    0关注

    1317博文

    0收益

  • 0浏览

    0点赞

    0打赏

    0留言

私信
关注
热门博文

认知与交互模式篇--模型与模式

顺其自然~ 发布时间:2022-04-20 08:29:23 ,浏览量:2

认知是交互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对交互的对象有比较明确的认知才可以进行顺利的交互。我们对对象认知与交互的方法可以用一个很通俗的词表达,就是“套路”。套路指对不断重复的动作、特性等的抽象,模型、模式其实就是对认知与交互套路的二个不同层面的抽象。模型是对对象特性认识的套路的表达,而模式是过程的套路的表达。

理解了模型与模式这两个层面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对世界认知的方法,可以更高效实现与世界的交互。

模型

模型是认知的基础与核心,认知的模式是基于对象的模型的具体行为,深入了解了模型的概念,你就会对认知中的很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模型是什么

模型是主体(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动物)对对象特性、行为等的明确描述;模型是主体进行认知的基础,对于该对象的认知,一定是基于该对象的模型进行的。前面不断提到的主体的交互行为是基于思维的,这个思维具体来讲就是这里提到的模型。模型可以对对象行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重现,进而可以为交互与认知提供指导。

模型是主体对对象的主观描述,是基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并结合对该对象一些行为、现象的捕获而进行的描述。简单用y=f(x)模型来描述就是,x为捕获到的关于对象的行为、现象等的信息;f为主观的思维加工;y为构建的模型。

模型是抽象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但往往会通过一些具体的、形象的手段来表现。比如本书中的主观体系就是对主观世界认知的模型,通过文字来具体体现;再比如科研中建立的各种数学模型也是对对象抽象模型的一种形象表达。

明确性

并不是任何一种描述都对模型的构建有作用。描述必须是明确的。但通常主体由无法全面地对对象进行认知,因此在用该模型进行交互时,就会由于这些不明确而出现一些主观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只能追求明确。

引用金观涛教授在《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中的观点就是:理论必须是清晰的,可进行检验真伪的。在文中,他也引用了波普尔的观点,即科学是可证伪的。其实无论是波普尔教授还是金观涛教授,都在表达一个观点就是:认知对象的模型一定要是明确的。

明确性表现在实际中就是在描述中并不存在互斥,也不会存在定义的死循环。明确的描述通常以断言(十分肯定的说,肯定的话,结论)的形式出现,即表现为什么是什么。比如,“外星人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就不是明确的,因为描述中含有矛盾的表述,而这两个矛盾是互斥的;“明确就是不模糊”也不是明确的,因为描述中存在定义的死循环。明确性的定义其实并不简单,因此这里仅仅用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表现什么是不明确的。

保真度

保真度是对模型与真实对象间差别的描述,保真度越高越接近真实的对象。在工程技术或科学研究中保真度概念通常用于仿真中对一些数学模型接近真实特性的描述。

由于模型是对对象的主观描述,而且观测到的对象的行为、现象仅仅是该对象在一定情况下的部分体现,并不是可以反映对象全部的特性,因此建立的模型一定与实际存在差别。因此用保真度来衡量这个差别。保真度越高越有利于主体对对象的交互。

主要特性的描述

模型是对真实对象的主观描述,一定不是完整的,但还会基于模型去认知与交互,其原因在于,模型在一定的层面对该层面主要的特性进行了主要的描述。虽然与真实的对象存在偏差,但这些偏差并不影响模型在一定层度上对交互进行的指导。

模型存在的意义在于对对象特定方面的主要特性的描述,即在该特定方面,特性的保真度可以支持于该对象进行交互的指导。如果一个模型不存在对对象特定方面的主要特性的描述,那么这个模型在交互中提供的明确指导很低,对交互的贡献很弱。

递归与层次

模型是对对象元素的描述,对象元素具有递归特性,因此模型也具有递归特性。模型的递归特性表现为,对一个对象的认知模型一定是由很多的、分解的、分层次的子模型构成的。

递归也形成了模型的层次。比如,最核心的层次是思维体系中的核心思维层次中对世界的认知模型。不同人对世界的特性、行为或更深的本源有不同的认知,因此不同人对世界认知的模型是不同的。对国家、政治的认知就是比较外在的层次。

核心层次对外在层次具有支撑与指导作用。通常来讲,比较外在的模型不会与对其进行支撑的较核心的模型产生冲突,而是会依赖于核心层次的模型。比如上面提到的对国家、政治的认知模型通常会依赖与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模型。

对象模型与知识体系

对象模型通常会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知识体系中,而且多集中在核心知识层次与思维知识层次中。比如一个人对世界认知的模型就主要集中在核心知识层次中。与模型相关的知识元素通常会以稳定的结构存在在知识体系中,结构的紧密程度决定了主体该模型的明确程度。

从人类整体方面来看,正是模型可以以知识的形式固化,进而可以实现不同个体间的知识共享,进而可以实现把认知的对象模型进行共享,这样对人类整体来讲是非常好的,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整体都提高了交互的效率,为交互的分化提供了实现基础。

模式

对模型理解后就很容易理解模式的概念的。

模式是什么

模式是对主体进行重复化行为的一般描述,其实人的行为抽象来讲,就是在不断重复(模式是可重复的)。抽象层面的不同,重复的层度不同。模式就是在某一个层面对不断重复的行为的总结(形成一种模式就是形成一种可重复的行为)。模式的另外一个表达就是:一般形式。一般形式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有应用。在后面的内容中一般形式与模式要表达的内容是相同的,因此可以交替使用。

不同于模型是对对象特性的描述,模式是对重复行为的描述。如果抽象来看,模式也是一种模型。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模式是对动态过程的抽象,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模型注重的特性。模式通常会对于行为过程进行限定,通过抽象的形式来得出符合这样抽象行为过程的一个行为模型。

递归与层次

模式也是存在递归特性的。模式通常也可以分解为更小的子模式,对于抽象性更高的模式递归特性更明显。我们平常生活与工作中接触的模式通常抽象性都不会太高。

模式的递归特性同样也导致了模式的层次特性。模式的层次越抽象,其可以包含与指导的行为越多,对于主体来讲就越不容易把握。比如战术与战略就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模式抽象。战略可以由众多的战术构成。

高层次的模式更有利于对长期行为的指导,而低层次的模式更有利于对短期、快速行为的指导;高层次的模式对整体影响重大,决定了行为的发展方向,而低层次的模式对行为实现影响重大,决定了行为是否可以按预期实现的程度。

模式与范式

模式与范式其实在很多的情况下都可以交替使用,两者的意义相近或几乎相同。范式这个概念由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他这这本书中就把模式与范式进行混用,虽然在特定的情景下还是存在的细微的差别的,但抽象来讲两个概念都是在表达对一般化行为的抽象描述。

很多人认为范式更偏向于“内部约束”,而模式更偏向于“外部约束”,当然这样的认识也是可以的,但笔者为了简化探讨,因此并不对内部还是外部的约束进行区分,而是仅仅使用模式来对一般化的行为进行抽象表达,用范式来对行为进行约束与限定(范:范围,圈定,规范),而不区分内外。

也有人把范式看成是一系列模式的集合。在整体层面上,笔者也更偏向于使用递归来表达这样的特性。即还是采用模式来进行表示,使用模式的递归来表达模式由其他模式构成。这样就不会存在词语的滥用而使读者无法进行准确的理解。

不同的层面

在上面的探讨中可以发现,无论是模型还是模式都存在递归的特性,进而是模型与模式存在层次的特性。也正是这样的特性使得我们在对这些抽象概念进行理解时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在不同层面的模型或模式来进行相同的理解,往往会出现一些误解。

在不同的层面对模型与模式的理解不同,表述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层次越抽象的模型涵盖的内容越丰富,指导交互的范围也越大,但认知需投入的精力也越多。

在现实中,对模型与模式使用是一定要考虑到层次的问题。尤其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应用时,模型与模式所代表的意义通常比较具体,如果还用抽象层次比较高的模型与模式来处理这些比较实际的问题,那么会存在很大的阻碍。比如,我们在控制工程中探讨控制模型时,就不能把该模型看成是一个抽象层度高、一般性高的模型,而更多应看成是一种简化表达的数学公式,如线性方程,这样就可以忽略很多无法理解的因素,而使该探讨可以继续下去。

对于交流方面,在与不了解某些领域的人来进行交流时,就不要把一些对象进行一般化表达,而是从抽象程度比较低的层次来进行比较具体的描述,最好是结合具体对象。这样对方会更容易明白自己描述的对象是什么。这一点对于工程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就会导致“自己讲的很兴奋,但无人理解”的尴尬局面。

如果无法对模式进行层次方面实际的把控,模式往往会变成没有多大作用的“形式”。模式是对一般化行为的描述,如果在应用中不这对实际情况来对模式的层次做调整,把具体的事情硬要套抽象层度高的模式,那么这样往往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行为浪费”,即“流于形式”。

关注
打赏
1662339380
查看更多评论
立即登录/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0.04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