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张巧龙

暂无认证

  • 0浏览

    0关注

    1208博文

    0收益

  • 0浏览

    0点赞

    0打赏

    0留言

私信
关注
热门博文

从大学生到职场人,一段深刻的思维认知升级补丁

张巧龙 发布时间:2020-01-13 16:14:17 ,浏览量:0

    时光飞逝,现在已是21世纪20年代了,这些年,火哥也听过读过不少资深人士的职场经历分享。这些分享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有说工作前几年要多学东西,提升自己,不要在乎工资的;有说哪里钱多去哪的;有以自己举例,说工作中是如何重视细节和沟通,成为高管的;也有十年重复一年的工作,非常重视细节最后35岁中年危机的;有说要坚持终生学习,提高格局,最后卖一个职场充电课,割韭菜的;有高高在上,故弄玄虚,发明一套职场思维,鄙视应届生学生思维的……

    各种各样的言论,来自资本家,猎头HR,学校辅导员老师,企业中高管,骨干,职场培训师等等,鱼龙混杂。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认真学习过经济学原理,政治历史,组织行为,马恩毛邓选集的唯物辩证哲学,社会心理学等一系列社会科学理论,就很难整合各种各样的言论和价值观,形成自己的系统思维用以根据自己实际处境指导自己的行动。

    火哥内心是鄙视某些故弄玄虚,强行给学生思维和职场思维划清界限,以高高在上姿态鄙视学生思维的所谓“职场人”。读过毛选《实践论》都知道,人的思维认知是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变化,慢慢提升,从感性阶段升级理性阶段,从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联系到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的。从6岁读小学到成为一个大学毕业生,一般会经历12年或者15年(研究生)的学校生涯,在这段十几年的漫长经历中,有着比较单一的成就评价体系(前期是学习成绩,研究生是论文或者项目的水平)。由于这段漫长又维度较为单一(暂时忽略家庭背景资源,颜值,其它特长)的评价体系,会让我们形成一套固有思维认知和价值观念,进入社会之后,面对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评价体系,没有及时调整思维,适应环境,会产生一些矛盾,冲突和困惑。

    但现在的职场人也是由学生成长起来的,所谓的职场思维,也不过学生思维遇到不同的复杂环境、矛盾与冲突,对以前的思维进行修正,发展过来的,并不是啥高高在上,可以无中生有的思维。用软件工程的观念看,学生思维就是一个人思维认知的1.0版本,职场思维是升级之后的2.0, 2.1, 2.2等各种版本,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民企,外企,港台企)和公司文化氛围以及不同的环境进行升级和bug修正得来的。回溯回去还是能找到学生思维的1.0版本的快照。

    火哥在学校自修过很多人文社科理论,再经过5年的工作实战锤炼,稍微系统性得总结出一些东西,希望能发布一个1.0到2.0版本的思维升级补丁。

职场竞争要比学校激烈很多倍

    很多同学在学校通过自己的一些天赋与努力,取得了不错的考试成绩或者成功做出一些竞赛项目,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得到大家的赞许,就以为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工作之后,也能在公司取得对应的成绩,一步一步坐上高管,当上CEO,迎娶白富美。

    然而实际情况可能不那样理想。曾经的佼佼者在职场尤其是知名大公司(某些小公司可能因为机遇加成,职业发展升迁会快一些),工作了3年,5年甚至10年之后,仍然只是一个基层小职员(或许技术职级有一定提升,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工程师),别说成为高管,哪怕当上一个基层的部门主管都那么难。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很多人站在资本家立场就会说是你能力不行,不够优秀,做事的细节和沟通技巧没有XXX那么好。其实这种观点没有搞清楚社会发展一些大的底层逻辑和规律,抓不住主要矛盾,而过分纠结一些次要的矛盾。其实火哥认为主要矛盾就这么2点。

1. 你在学校展现出来的优秀是和同届竞争中的优秀,而社会职场竞争是跨届的竞争,你不但要打败自己用一届的对手,也得打败跨届的竞争者

    在学校的各种竞争中,无论你的学长学姐多优秀,取得了多好的成绩,过1-2年总会毕业,总会把各种机会让给年轻的一届。只要你在同届中努力做到优秀,那么,等到学长学姐毕业离校,你将是学校里面当前最优秀的群体,受到老师同学的赞誉。所以在学校,你只要埋头努力学习或者做好科研,1-2年之后,各种荣誉自然而然会属于你。但是社会职场可不是3-4年毕业(真正的毕业就是60岁退休)。那么进入职场之后,就不是学校这样的同届竞争了,尤其是名校生云集,流动性又不是特别高的大公司,面对的处境将会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你的潜在竞争对手至少包括早你5年之内的学长学姐和晚你5年之内的学弟学妹,竞争系数至少要乘以5倍甚至10倍。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你们这届高考年级前十名,但是如果再把高你5届和低你5届之内的年级前10名拉到一起,再次考试,你有多大把握还能保持在这10届里面排名前十。职场真实的竞争就是如此残酷,尤其是知名大公司(比如华为BAT),可以说就是名校生绞肉机,除非有机遇加成,否则很难在和同事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绝对优势就像是巴西男足对中国男足的优势)。没有绝对优势,你又有多大把握进阶上一个阶层(难道靠那些所谓注重细节,沟通表达能力就是所谓绝对优势吗?)。

2. 社会上各个行业都是金字塔的结构,越往上层人越少

    金字塔结构在社会阶层分化中司空见惯,几乎没有行业可以幸免。这就像高考一样,同一个班大家都努力学习,也只有少数能够上985,在公司,同一个部门大家都拼命加班,也只有极少数几个能升到主管乃在高管(并且体制外企业管理精简,不像体制内,没有那么多副职领导,一个部门就只有一个主管,一般没有副主管,副总监)。因为出于成本和组织架构考虑,高级岗位本身就不会设置太多(想象一下将军会有士兵这边多吗?)。

    另外,现在各个大厂(我所了解的例如华为,BAT,Facebook)采用peer review的绩效考核机制。比如说华为有18级,19级的大牛,也有13级,14级的应届菜鸟,如果把18级大佬和13级菜鸟拿到一起考核比较绩效,肯定不公平。所以华为采用peer review, 即13级和13级放在一起考核比较,18级和18级放在一起考核比较,然后末位淘汰。所以即使你在大公司由13级菜鸟成长为18级大佬(年薪百万的技术专家),这反而意味着你下一阶段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如果你的水平不能超过其他18级大佬,那么即使你比17级,16级的骨干高工强一些,也有淘汰的风险。

    这种peer review考核机制,一定程度缓解了基层的竞争强度,比如华为一个应届生从13级(初级工程师)入职,通过努力慢慢升到16级(高级工程师)还是可能的,但是再想往上升,竞争会更加的激烈,你的对手不再是低级别的菜鸟,而是同级别的大佬。

    但是这种peer review的制度和火哥说的第1点,跨届竞争,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比如华为16级以内,没有升上去的,实际上还是积累的很多比你高5届以内的学长学姐(学长学姐中10个可能只有2-3个可以升到17级),加上后面慢慢有优秀的学弟学妹进来,跨届竞争的情况还在,但是peer review稍微缓解一些强度,不让竞争过于残酷,降维打击。但国内真正像华为,BAT以及外企巨头采用peer review的管理机制公司其实并不多,国内大部分管理混乱中小公司拿老鸟大佬和菜鸟应届生比业绩的情况也是常见的。

    所以从学生到职场,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充足心理准备,尤其是在知名大公司,竞争激烈程度超过你所想象的5倍10倍,仅仅通过努力工作,或者一些沟通,细节的小技巧,很难产生绝对的竞争优势而脱颖而出。

关于降维打击--考研与就业的抉择

    有很多本科学历的童鞋工作或在校招中遭受打击,觉得迷茫了,咨询火哥要不要读研再学点东西提升自己的问题。火哥认为,读研的作用除了通常意义学习知识之外,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最大的优势在于校招的时候获得了一次降维打击的机会。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客观现状,每年求职毕业的本科,专科应届生数量(100w研究生,700w本科大专,其中100w将会读研深造)是研究生的6倍。然而大部分企业在做校园招聘的时候,会把研究生和本科生放在一起PK(少量博士研究生生除外),做同一套笔试,问同样难度的面试问题。然而这种不区分本科和研究生的笔试和面试方法,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因为研究生毕竟多学了3年,一般而言(个别天才本科除外,比如清华姚班),在专业相关问题上的学习深度和广度都会超过同一年毕业的本科生。在这种不公平的笔试面试PK中,本科生往往会吃亏,而校招中技术研发类岗位数量也不算多,基本都会被研究生抢走,这就是研究生在校招中对同一年毕业的本科生形成的降维打击。如果你选择读研,最大的优势是获得一次这样的和应届本科生降维PK的机会,相对于本科生有更大的机会进入知名大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类工作。

    其次,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多了一层社会人脉资源,即同一个导师下面的同门资源。尤其是在氛围良好的实验室,这种常年积累下来的同门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之间的信任关系是要优于普通的校友关系的。可能为以后在社会职场上进一步发展(比如跳槽,内推)带来很大的帮助。

关于如何看待资深职场前辈的建议

1. 注意他们言论的基本立场和环境、条件

    有很多职场前辈会给你分享一些他们的经验和心得,比如我是通过怎样努力升职加薪的,不要在乎开始的待遇,多学东西,在工作中学习,踏踏实实不浮躁,技术没有优劣,不要总觉得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技术好……

    固然他们有一些成功的经验,言论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他们言论和经验所处的立场,客观环境和条件,以及我们自身当前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这也是《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所要知道的点。

    关于立场问题,比如你的主管,老板说喜欢踏踏实实不浮躁的人,不要想太多,好好干,一般是站在利于他们管理的立场上,安抚一下你的情绪,让你不要给他们搞事情。虽然他们口头说喜欢这样的人,但是实际工作业绩和利益分配的时候,真的就会偏向这种人吗?

    关于客观环境和条件问题。就像Linux系统的优秀应用程序换到Windows系统就不工作了一样。你在一个发展好的行业和公司,听前辈的话,踏踏实实好好干,随着公司成长和扩张,后面可能有多一点的蛋糕分给你,如果是市场萎缩的行业(比如DVB机顶盒,传统汽车制造),听了他们的言论,可能越努力越迷茫。如果你在工作中接触的都是市场主流的业务和技术知识,跳槽具有迁移性,并且相关业务是行业的发展发展方向,那么听前辈的话,在工作中多学东西,确实大有裨益,但如果工作中如果学到的都是冷门没落的业务和技术知识,那么学的越多越迷茫。

    然后这些前辈在分享经验的时候,往往不会考虑你和他的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差异,甚至也不会考虑他们当时的社会经济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可能没有总结,或者时间久了忘记了),只是把他主观感受到的一些东西分享出来,如果完全照搬,恐怕就是橘生淮北则为枳。

2. 注意人和人之间认知存在的差异和分歧

    记得有一个985大学生,听了学校的各种就业辅导讲座,辅导员说企业最看重应届生的品德,国企高管说最看重应届生有没有情怀和梦想,私企HR说企业需要有担当的人,IT公司高管说编程语言平台啥的不重要,企业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他去参加面试,面试官考察了他几道java编程题,他没有做出来,卒。

    这个应届生犯得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认识到人和人,群体和群体之间对应届生就业这件事情上存在的认知差异和分歧。认知差异和分歧是世界上客观且永远会存在的问题。一个宿舍的室友,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在对很多客观事物的认知上都存在差异和分歧,何况一个偌大的企业,偌大的社会不同的行业和群体,不同的人和群体之间对待应届生就业问题会有各种各样认知上的差异和分歧。如果没有认知差异和分歧,就不需要通过政治来维护共同的意识形态了。

    在应届生就业这件事上,具体考核的面试官和辅导员,HR,企业高管之间产生了一些认知差异和分歧,就给这位同学带来了很多困惑。

    今后在社会上,会有更多这样的分歧,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客观面对它,听取多方观点,求同存异,在各个观点之间找到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社会共识。

3. 注意主观意愿经常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还是上一节的例子,辅导员期望的品德,国企高管所期望的情怀和梦想,私企HR所期望的担当甚至IT高管所期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其实都属于他们的主观意愿,但是这些主观意愿在具体面试的时候,并没有很好的具体的方法来考察和展示,还是考察Java编程算法考察在实际面试中执行起来比较容易,因而很多公司的技术面试都会采用这种简单粗暴一些的方法。

    另外,还有一些大佬的主观言论或者公司招人的要求也会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例如某力空调的董大姐接受采访某力从来都是内部培养人才,不去外面高薪挖人,可是某力又在BOSS直聘上高薪招WIFI/BT工程师,这就是公司原来的业务所限,根本没有 WIFI/BT方面的人才储备。某为的任老板2018年底说以后一段时间基层岗位停止社招,社招只招高级专家(主观意愿),可实际上,后面一段时间我认识的人还是陆陆续续接受到某为基层岗位的社招面试邀请和offer。这是因为某为这么快的工作节奏和较高的基层离职率,如果没有社招快速补充人才,等到校招应届生到岗,培养形成即战力,至少一年时间就过去了,如果没有社招补充,那么离职员工手上的项目还怎么推进(客观条件限制)。另外还有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中小科技企业,虽然招聘JD对基层岗位年龄要求40岁以下(老板的主观意愿),但实际上还是招了40多岁的基层员工,这也是因为客观条件所限制,当地没有足够的年轻人力资源,只能放宽要求。

    所以作为初出茅庐的应届生,再遇到一些前辈牛人发表这种带有主观意愿言论的时候,一定要思考美好的意愿会不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实际执行起来还是简单粗暴的手段。

4. 注意政治正确的废话

    所谓政治正确的废话即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能让浮躁焦虑的内心得到一丝安抚,但是实际上没有给你带来任何信息量和方法论(用信息论的术语就是信息熵很低),就像告诉你明天太阳会从东边升起来,西边落下去一样。

    典型的政治正确的废话就是360行,行行出状元,哪个行业做精做好了都会有出路。这句话换成带一点政治色彩的描述,把行业替换成社会阶级就是,这个社会是有阶级的,总会有人在上流阶层。但是这句话第一没告诉你用怎样的方法和手段能够爬到上流阶层(状元),第二没有告诉你社会阶级是金字塔结构的(不管怎么努力,状元就那一个),更没有告诉你阶级提升(成为状元)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这就是典型的政治正确的废话。

5. 系统性地总结,归纳前辈的言论和观点

    以上4点注意是对待资深职场人建议的一些价值辨别方法,但是最重要的方法还是要学会从零散,分散的言论和观点中,系统的提炼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信息和方法。

    毛选第三卷《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有一段经典的话: 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因为别人给你的意见常常是分散的,无系统的,别人的言论不可能100%正确且符合你的实际情况,所以你在听取别人的言论之后,要做得就是去伪存真,系统性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同时对待别人的言论,即使发现一些错误,也不要妄自菲薄,全盘否定(其实很多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发现别人有哪里有讲得不对,就恨不得把他祖宗十八代都否定掉),要意识到历史上即使再牛逼的人物看问题也是会有一定局限性,也会犯一些错误。现在流行的“独立思考”能力,火哥认为也是这种系统性总结,归纳别人零散观点的另一种表述。

系统性思维的培养

    所谓系统性思维,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具体地说,就是善于在一些表面不相干的事物之间找到一些内在的逻辑联系,善于把一个个别人的零散的观点(就像各种元器件)整合起来, 形成一套指导自己行动的方法(整合成一个产品,比如iPhone),并且能够及时地更新迭代(每年发布新款),不拘泥于教条(别人的观点不是绝对真理,比如做底层比做应用牛逼,XXX越老越吃香)。

    要培养系统性思维,是需要不断看书学习(可以先读毛选《实践论》),实践纠错,再学习,再实践,循环往复迭代,随着对世界客观规律的认知加深,你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将逐步提升,思维系统就越深入越复杂(就像软件版本越高,业务逻辑也越复杂)。

    目前阶段而言,火哥认为培养系统性思维主要就是抓住以下两点,即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概率思维。

1. 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要能够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首先就是要跨学科学习,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要多接触经济学原理,金融会计学,历史,政治科学,管理与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哲学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而不是单一的用理工科的技术能力强不强来看待这个世界,不能抱着孤立的现实主义态度(即我不关心啥经济,社会,政治,哲学啥高大上的东西,只想知道做这个行业会不会被35岁被裁,能不能吃饱饭)。越是采用孤立的方法看待各个零散的问题,就越容易迷茫,无法正确客观地分析问题,为自己的下一步做决策。

    火哥知道的一些有些理工科学生,不但做不到跨学科分析联系性,就连对待本专业学科相关的问题,都无法总结出概念之间的联系。比如火哥曾经和某一本学校大四准备考研的同学聊过,他考研的专业课是《模拟电子技术》,他觉得这个很难,火哥就说,以前第一次学得时候可能有点难,但是你们后面学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之后,对那些难点的理解应该会好很多,他居然直接反问我,《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和这个模电有什么关系(他其实是学过信号系统与自控的)?当然后面的考研结果也可想而知。

    在积累的跨学科的知识之后,要尝试运用书上给的观点来分析社会上的事物和别人的言论,观点。

    比如很多人看到搞互联网薪资比嵌入式高不少,觉得互联网技术没有嵌入式难,不该拿这么高工资,互联网的高薪和嵌入式对立,互联网是泡沫。殊不知互联网的高薪,吸引了计算机专业很多优秀毕业生入行,原来可以做嵌入式的相关专业人才转行互联网,使得嵌入式优秀人才供应减少,间接提升了一些嵌入式从业者的薪资,如果互联网真的泡沫破裂,大量计算机人才涌进嵌入式,那么嵌入式的薪资只会更低。通过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可以看到互联网的高薪会间接带动嵌入式从业者薪资。

    还有很多童鞋发现在北上深杭等IT一线城市,通过社招进入梦寐以求的知名大公司要比校招时候容易一些,很多人都把原因完全归因于自己能力变强了。但实际上,因为社招的时候,公司可选择的人才范围小了,一般都限于本市(大部分人工作安家之后都不愿意背井离乡,跨城市求职),可选择的空间没有校招那么大(应届生没有太多家庭包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优),自然会放宽一些标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公司能给没有经验的名校应届生的薪资超过有技术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俗称“倒挂”),因为这些应届生可是全国,乃至全球校招筛选出来的,社招只在本地范围可能很难再找到这么优秀有潜力的(社招优秀的要么太贵,要么人家不愿意动)。

    之前还有网友和火哥争论,小康新时代对待食物还要不要保持“不浪费一粒米一颗粮”的态度。固然节约粮食是传统美德,但是联系到物质条件丰富的今天,如果一粒米都不能浪费,餐桌上饭菜要全部吃完,年龄稍大就容易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痛风等过去富人家庭才有的“富贵病”,最后这些富贵病所花费的医药费和国家医疗资源比你节约这点粮食带来的收益要多得多。这也是从经济学角度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性。

2. 有概率思维

    相信概率论大家都学过,但是大家平时在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别人言论的时候,能不能时刻清醒地保持这种概率意识和概率思维,而不是丧失理智,就极端低概率事件和别人争论呢?

    要有概率思维,首先心理要时刻记得几个常用基础概率,典型的比如,中国每年出生人口中,有60%以上是没法读本科的。每年10万人中有大概20人死于交通事故,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概30w。

    有了这些基础概率作为常识的之后,系统性地思考很多问题可以带上这些基础概率。比如要不要私人保留脐带血以防以后发生白血病,但是如果你了解白血病的发病率(每年10万人中大概1例),再看看脐带血保存费比交通意外险保费贵多少倍,与其去担心未来患白血病,不如多买几份交通意外险。

    还有关于去体制内央企,事业单位工作还是体制外民企,外企工作,会不会有中年失业的问题,有些人90年代末国企下岗说事,说以后体制内也不安全。但是如果你有概率思维,可以再找找这几十年来,除了90年代末,你还能找到几个案例,去体制内中年失业的概率大还是在民企,外企中年失业的概率大,甚至事业单位中年失业的概率会大于出交通事故死亡的概率吗?

    主动形成概率意识,保持清醒的概率思维,在面对一些决策以及别人提出的一些意外情况后,迅速产生联想,和常用的基础概率做比较,两害相权取其轻,不用过于担心低概率的风险,做出最有利,最大概率的决策。

-END-

往期好文合集

电路与爱情

关注
打赏
1665727216
查看更多评论
立即登录/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0.04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