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要先聊聊 人才红利期 这个话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真正高速发展其实就是过去20-30年,而发展的动力就是劳动力红利期。
说白了就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跑到沿海城市,大量进工厂做加工制造业,工厂利用廉价劳动力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抢单。
结果就是中国成了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中低端)在全球成了优胜者。这是整体上的成功。
那对于个体呢?
确实也各有所得。我姐姐就是97年左右(我刚上初中)跟着同乡去了广东进厂打工,我们家2000年左右盖房子的钱就是我姐姐寄回家的,我05-09年读大学的贷款最终也是姐姐帮我还的。
倒是最终,姐姐还是回了老家西安做了小生意,如今过普通的小市民生活。据我所知的那一代“早期赴广东打工者”也都是类似结局,如今早已淡忘了年轻时也曾去过“北上广深”,安静而又艰难的维持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
所以你看,经历了“劳动力红利期”后。整体上确实胜利了,倒是个体上却有差别。
有些人留在了大城市越过越好,有些人又回了老家没留下太多。这就是整体和个人的差异。
以上都是故事了,已经过去了。我要说的是中国当下已经进入,或者说正在进入的一个阶段,人才红利期。
02
劳动力红利,其实就是人口红利。一个普通人只要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年龄到15岁左右,实际上就可以出外打工干活了,不管是进工厂还是送外卖快递实际上都能干好。
这样的人大量进城,这就是劳动力红利期,而人才的标准就比较高了。
首先要求你至少读了大学,甚至最好是硕士博士。或者说你学历学校一般,倒是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譬如说编程能力,IT技能。
这样有学历有专业技能的人大量进城,就是所谓人才红利期。上一个劳动力红利期中国成了世界工厂,那这一个人才红利期,中国是不是应该成为“世界科技厂”?
整体上,国家确实是这样规划的。现在经常在说的产业升级,发展硬科技,中国制造2025等,其实就是从整体上让中国经济把握住这一波“人才红利期”,实现整体上的大发展,阶层跃迁。把中国从中低端制造业的世界工厂,提升为中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的世界科技大厂。
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确实是机会,因为整体的发展必将惠及个体。你看看现在就知道了,我是80后感受很深刻。
小时候一年吃不了几顿肉现在天天吃,小时候没吃过零食现在随便吃,这其实都是整体发展给个体带来的好处。
倒是发展的收益并不是平均分配的,总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有人已经住上了一平米几万几十万的豪宅,有人还是回到了老家县城继续谋生。
我今天想说什么呢?
就是想告诉大家,人才红利期已经或者正在来临,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你必须加入这个游戏,赢了“官升一级”,输了“打回原点”。
年轻人经常喜欢用“内卷”自嘲。其实个体角度看是“内卷”,整体角度看就是“人才红利期”。
这是一件事的两个角度描述。
对企业来说,“打工人”越内卷,企业越可以低成本的得到大量“优秀人才”来做科技开发,这样企业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胜出。华为小米哪一家的赶英超美不是公司员工996711搞出来的?
所以别再纠结什么996了,也别喷内卷了,站在整体角度有时候是没办法的,毕竟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家公司,亦或是一个国家,后发还要竞争胜出,就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去“内部内卷”。
大家真正应该关心的,是这一波人才红利期结束后你在哪里?你的所得如何?
学嵌入式,可以记得关注下方公众号!
03
那么,人才红利期,是指人才获利期吗?
任何时候都不缺人才,只不过是八面玲珑的人吃肉,真正的人才喝汤。
这句话到底对不对?从2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人才红利期并不是人才获利期。人才红利期是对“整体”而言的,也就是说对国家、对企业、对整个社会的红利。对个人,有红利也有挑战。
任何时候都不缺人才。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说对,那是在任何时代总有人脱颖而出,总有人能填补需求,所以个人不能恃才傲物。
说不对,那是因为人才的需求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
你说不缺人才为什么华为百万年薪求天才少年?
为什么各芯片公司今年招聘都涨薪很多,来招聘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八面玲珑的人吃肉,而真正的人才喝汤”。这句话呢?
这个是常见的一种偏见。大家总是觉得吹牛逼唱高调的人当领导赚大钱,而兢兢业业真正做事的人不赚钱。
而且往往会把自己代入后者,产生“怀才不遇”的感慨。实际上这种看法有失偏颇的。
如果持这种看法和认知高度,以后很有可能还要继续受遭受社会毒打。
“是金子总要发光的”
如果你真正有才,不用感慨,勇敢去证明自己就行了。你被埋没一阵子,这是有可能的,但是绝不会被埋没一辈子。
所以,很多怀才不遇的人,或多或少都是自身有一定问题。
不是说你有才别人就一定要迁就你。如果想要达到别人迁就你的程度。
前提是一定要只看到你的才,才不会不在意你的问题。
其次,你的“才”具有超级价值。
其实吧。
许多人可能所谓的“有才”,只是在一些方面比普通人强,但远远达不到“一正遮百丑”的程度,所以并非真正的有才。
然而由于自身认知和见识都有限,使得“脾气大于能力”了,或者是在社交或表达方面欠缺太多,导致没有被人识别到,所以被“怀才不遇”。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确实非常有道理!
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才被埋没。就好像高考时总有人会说:我就差一分怎么样?
实际上呢?分数线降低一分能多出很多人,也不一定轮到你。
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跳转阅读
谁说PCB布线不能走直角。。。
该如何学习嵌入式?看大佬的职业规划!
苏联的三进制电脑,为什么被二进制干掉了?
我有单片机,你有酒吗?
-END-
我是张巧龙,一名教电子的大学老师,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