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古已有之。其实每个当局、每年,都在不停的变法。比如现在每年都在谈深化改革,也是一个道理;比如某些人以为的完美国度的美国,每年也是出各种新规定新法律。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只是有小变,有大变,有巨变(那差不多就是政变了)。
既然变法,就要问两个问题:
为什么变法。也就是说,遇到了什么问题,以目前手段无法解决、难以解决,因此不得不变法。这个时候,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必须正对问题,把问题彻底搞清楚,找到本质。这个问题如果搞不清楚,那就抓不住重点,最后乱七八糟,难以有成果。
要达成什么目标。即通过变法,达到什么目标?
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再讨论具体实施过程,如何准备、人力、资金等等。
比如说,光绪要变法,这两个问题有没有搞清楚?至少吾看起来没有。结果什么都想搞,而怎么搞自己也稀里糊涂。说外国好,外国也有很多,各国情况实际差异也很大。
那么,光绪要变法,应该怎么搞?
首先是为什么变法。说到底就是一句话,打了很多败仗。只要打了胜仗,其实怎样吹都可以,没有人会指责的。那么,为什么打败仗?以甲午海战为例:
武器不如人?那甲午海战的时候,北洋舰队跟日本舰队实力相当,中国还有南洋舰队,怎么就输了?问题在哪里?
其他方面什么不如人?比如训练,人才,知识等等?那北洋舰队整个被俘虏是怎么回事?
显然,这个问题,唯一的答案,就是决策层没有决心死战。那么,决策层为什么没有决心死战?其实是崇洋媚外(或者说是恐洋)的心态导致。也就是说,不想办法解决恐洋,下次遇到洋人还是要打败仗。
变法的目标是什么?原因很简单,训练一个能打、敢打的军队,不说咱去打别人,至少别人来打咱不怕,也能打胜。从甲午海战来看,并不是能打的问题,而是敢打的问题。敢打,首先是不恐洋,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解决恐洋问题?这个还真不好办。因为只有打胜仗,才能解决恐洋(比如抗美援朝就治好了很多人的恐洋)。只会口头高呼口号也不行,那就要实际行动了。所以解决办法是:
先算老账。把甲午海战大败的事情搞清楚,该算账的全部算清,比如谁下令舰队呆在军港不出击的?将其严惩。
开办军官学校,培训一批懂得近代战争的军官。
找一些敢于跟洋人作战的将领;让他们训练军队,技战术上不能弱于别人;灌输遇到洋军,敢打、打胜的观念。
之后,就是等待时机。而以当时的情形,时机很多。这么多将领,包括中层、基层军官,总有一个能打的。如果都不能打,那也是气数已尽,运气实在太差了。
如果又被打败了呢?反正别人既然打汝,说好听的也没用。这么多军队,只要有一个能打的,就能让敌人损失惨重。结果必然是进入良性循环:越打信心越足,战术越熟练,军队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