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制打造AI科研“特战队”
新型研发机构,“新”的核心就是人才机制。
“你是否需要一笔经费?我们希望能支持你继续做下去。”相比于传统科研机制下经费支持需要经过多轮审批,智源对部分学者的支持,是这样“敲门式”的主动支持。智源建立了同行评议为核心的AI人才遴选及支持机制,坚持以“代表作”和“小同行评价”遴选人才,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实施“智源学者计划”,支持人工智能重点方向的一流科学家提出重大研究方向。
不拘一格降人才,英雄无须论资排辈。除了在行业内深耕多年、已经做出卓越贡献的一流科学家,当时28岁的张祥雨、袁洋,30岁的黄高等一批青年学者的名字登上了代表人工智能科研同行认可度并极具“含金量”的名单——“智源学者”。让想干事、能干事的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他们被给予了充分施展的空间,从事前沿性、探索性的研究。
目前,智源研究院已构建了AI科研和工程化并重的260多人的科研团队,包括94位兼聘的“智源学者”,以及160多位全职前沿研究及工程化团队,积极打造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科技力量。
中国AI科研将迎新范式
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论文数、专利数均全球领先。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多年来,中国始终未有颠覆性、引领性的成果出现。为什么?多位人工智能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中国需要有引领性的平台,支撑研发人员去做完全创新的科研探索。
“目前我们国内有不少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研究是这样做的:从国际数据集上下载一些数据集、下载开源代码,研发人员做出一些新的算法和改进。”黄铁军认为,尽管这些研究成果在细分领域里做出了一些进步,但仍然是在追随既有研究、追随国际同行,其数据集的源头往往都在国外。
今年年初,悟道发布,为我国AI科研及产业提供智力支撑的“大科学装置”出现。张宏江说,未来大模型就像“发电厂”,会形成类似于电网的智能基础平台,为全社会源源不断地供应“智力源”。
“这彰显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日益增长的信息和研发实力,可能会对人们未来构建的人工智能系统类型和部署系统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国际知名人工智能学者、斯坦福客座教授吴恩达创办的美国DeepLearning.AI公司在报告中对悟道给出了极高评价。
过去,要想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科研成果,研究人员通常需要利用国外的数据集和模型,而随着悟道这样的国产超大模型出现,国内高校、企业等研究组织将可以在中国原创科研平台上进行相应的研发。基于此,有专家认为,悟道的出现可能有助于遏制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外流,AI创新也将进入“北京时间”。
“让人工智能像供水供电一样流向终端,流向用户、流向企业。谁能先做到这点,谁就会在AI产业发展中占据中心地位。”黄铁军说。
如今,年轻的智源立下了一个长远目标:成立十年时建设成为国际排名前三的著名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取得三项以上具有重大国际影响或重大产业价值的科研成果,支撑北京在2028年率先成为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位列国际人工智能城市综合创新排名全球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