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本清源到海纳百川:体现文艺评论非凡的气度
作为创作背后的思想支撑,文艺评论须从外缘的变化影响与内在的审美里路进行共同阐释,方能抵达规律性的、共通性的隐秘核心。这就需要评论从比较的立场出发,脱离一味的批判与排斥,更要摆脱“传统即是高雅”的固有思维以及既有文艺理念的逻辑折射,以全新的视角、兼容并收的心态,客观面对新媒体技术不断突破带来的变形与改造,厘清人机协作的优势与弊端,以坚守文艺创作的初心和情怀,关注与重审网络文艺的旨趣及其跨文化、跨学科、跨媒介所产生的新的可能。这也需要从三个环节真正做到“有为”。
首先,理论有为。无论是中国古典文论,还是西方无论,数千年的文艺理论作为一套整全的系列理论,为文艺评论的勃兴与繁荣提供了成熟的话语体系。然而这一体系是否适宜于新技术下的创作个案或集体现象,是一个有待勘测的话题。事实上,不管这一思想装置可否嵌入新的创作事实,对其进行研究与深入探索并形成新的研究路径、取得新的系统性理论成果,都是至关紧要的。
其次,形式有为。在主流的评论介入以前,伴随着技术的更迭,网络文艺已经产生了层出不穷的评论。相比传统的文艺评论而言,这些新生的评论具有形式多变、灵活多样的特质,例如网易云、豆瓣、弹幕等。面对初具规模的网络评论场域,秉持守正创新的理论立场和价值判断去兼容并建构新的评论世界,是亟待完成的重要使命,但确立面向现实与未来的“应然”路径,适宜顺势而为,涵纳已有的评论形式,探寻超越“形式”这一单一命题背后的文艺产品属性。
第四,传播有为。由于技术的强势入侵,网络文艺的传播效力远远超过传统文艺有限的文本传播方式,这也是传统文艺评论无法在短时期迅速覆盖网络文艺的因素之一。澄清网络文艺评论是民间文艺或是旁门左道的误解,凸显网络文艺评论中具有理性的洞见,严谨精准地把握与辨析瞬息万变的网络文艺,已经迫在眉睫。正因如此,应通过技术手段的助推,让文艺评论在传播方式上取得较大的突破,实现有效的传播,这也是尽早引申形成完整文艺评论体系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