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工智能

互联网志

暂无认证

  • 0浏览

    0关注

    1585博文

    0收益

  • 0浏览

    0点赞

    0打赏

    0留言

私信
关注
热门博文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再次进行文本到图像的转换

互联网志 发布时间:2021-11-24 17:09:04 ,浏览量:0

  文本基因计划有三个重要的部分,第一个“文本基因库”即语料词库(上题有解释),第二部分“文本基因蓝图”(网页端的互动留言板),第三部分“文本基因组”(影像作品)。严格来说,只有第三部分有用到人工智能算法(GAN)去生成与文字内容呼应的画面内容,所以你提到的网页端也就是“文本基因蓝图”,其实用的算法并不是人工智能,而是随机算法。   通过随机算法让这些中文语料像叠乐高一样随意拼凑产生大量的结果,再通过网页互动的方式让登录网站的人来阅读这些散乱无序的句子,让他们选择有意思的句子存留在网站上。   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现在AI在写东西这方面已经很厉害了,他们能够很准确地写出东西来。当所有语言输出都合乎情理、常规正确的时候,是不是某种程度上我们也丧失了很多没有想象过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文本这个领域里。随机算法带来的很多文本的不可读,但同时带来了非线性思维的文本输出。我在这些光怪陆离的文本里感受到了很美丽的东西。   而当你在阅读这些文本并通过意识去筛选这些文本的时候,你某种程度上也变成整个项目算法的一部分。这有点像对抗生成神经网络(GAN)里的“鉴别者”。所以怎么说“文本基因蓝图”呢?或许它是以脑力、以人的意识力作为驱动的“人工”智能。《文本基因计划》   这组作品有两个创作主体,一个是艺术家本人,另一个是计算机。观众可能关注作品“技术”或仿真性的那一面(计算机的功能性),评判句子或画面“真不真实”,也有可能关注作品的观念 (艺术家的功能性),去评判作品想要传达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您是如何平衡二者的?   终于要聊到真正人工智能的部分了,也就是刚刚上面我们有聊到的文本基因计划的第三部分,也就是这个项目的最终产物:文本基因组。简单来说,文本基因组就是我通过阅读大家遗留在网页端里的文本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之后整理出来的短诗,再配上GAN生成的画面与人声念白、配乐完成的影像作品。画面内容基本上就是诗歌里关键词的景物。这些图片源头来自对网络大量的图片训练,让算法模拟临摹出来类似的景物。   所以回过头来聊“平衡二者关系”,我觉得在文本基因组的影像里不仅仅是二者而是很多“者”。从第一步文本库里就包含了非常多人的意识碎片,再到第二步通过随机算法产生结果,大家再次筛选文本内容,到第三步我自己的意识在大家两番处理过的信息基础之上又进行整理,又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再次进行了文本到图像的转换。这里面的步骤细节还有许多,我就不做赘述了。所以怎么去说“平衡”这件事情?当天平不仅是两边而是有无数边的时候,“平衡”这件事情似乎就没那么重要了。当所有构成作品的思维网格交织在一起,算力与脑力细细密密的缠绕的时候,再去剥离它们是否还有意义?

关注
打赏
1665506070
查看更多评论
立即登录/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0.14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