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自然语言处理的领域上来,相比自然语言向代码的转换,“人话”向搜索结果的转化更容易让人理解一些。 2018年谷歌AI团队新发布的BERT模型在机器阅读理解顶级水平测试中,全部两个衡量指标上全面超越人类。2019年末,谷歌开始将此模型部署到搜索引擎中,到2020年10月,谷歌上的几乎每一个基于英语的查询都由BERT处理。公司表示其内部质量指标有了显著改善。 2020年年中,微软推出了BERT的一个“改进版本”,预训练语言模型DeBERT。在SuperGLUE语言基准上,DeBERT得到90.3分,超过人类89.8分的基准线。 DeBERT在SuperGLUE上捕获极高分,包括OpenAI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透露出未来GPT-4将会有大约100万亿个参数的消息,种种迹象表明人工智能在一些客观的衡量标准上正在逼近人类大脑(人类大脑有大约 100 万亿个突触)。但这两者中间仍然有着无限距离,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最后的一块自留地。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部分应用场景的实现,全球范围内对于这一话题的研究和讨论愈热。相比2019年,2020年人工智能期刊论文数量增长了34.5%。并且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人工智能期刊论文引用次数首次超过了美国。另一方面,虽然疫情逼迫全球性会议向线上迁移,但《人工智能指数 2021 年度报告》中表示,2020年包括CVPR、ICCV在内的九个顶会的参会人员相比前一年几乎翻倍。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而有令人兴奋的人工智能科研进展,让人们离一个与人工智能共生的时代越来越近。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我们究竟要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
人们离一个与人工智能共生的时代越来越近
关注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