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工智能

互联网志

暂无认证

  • 0浏览

    0关注

    1585博文

    0收益

  • 0浏览

    0点赞

    0打赏

    0留言

私信
关注
热门博文

人工智能在强天气预报上的优势很明显 准确性比较强

互联网志 发布时间:2021-12-15 15:20:00 ,浏览量:0

  1987年出生的周康辉今年34岁,目前是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的预报员。利用人工智能预报强对流天气,是他的研究方向。   到现在,周康辉已经与“人工智能+强对流天气预报”打了六年交道。“预报员值班很辛苦,应该有一些更加自动化的方式让预报员轻松一点。”减少预报员的工作压力,就是周康辉坚持研究的初心。   人工智能的利与弊   人工智能在强天气预报上的优势很明显。   在不久前“十四运”开幕式前,有过一个小插曲。“开幕式时间是晚上8点,在此前已经预报到可能出现降水,但它什么时间会影响到场馆并不确定。”周康辉说。于是,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客观预报”与以预报员为主导的“主观预报”进行了一场小小的比赛。   “人工智能产品判断,未来3小时降水都不会影响到场馆;而首席预报员则推算出大概一个小时左右降水会到达会场。”经实况检验,当天的降水22时才出现,人工智能取得胜利。   事实上,几年来,通过这样大大小小的“比赛”,两种预报方式互相检验过多次,以强对流潜势预报为例,雷暴和短时强降水与预报员主观预报相比,TS评分(预报准确率)提升都在15%以上,雷暴大风和冰雹提升50%以上。对此,周康辉的理解是,原来的客观预报产品,是预报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有限数据里提取一些特征,而人工智能可以从海量数据里自动提取特征,“越发大量的样本学习之后,得出的非线性特征也就更明显。”   但是看上去已经比常规客观预报跑得更远的人工智能预报,还是没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人工智能虽然预报出的结果通常比预报员更为准确,但是却很难对它的计算方法进行科学解释。“所以有很多专家不是很信任它,这是人工智能预报发展的较大阻碍之一。” 周康辉说,但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业务人员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品,这种情况也正在逐渐好转。近几年,中国气象局印发《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十四五”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等相关指导文件,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  

关注
打赏
1665506070
查看更多评论
立即登录/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0.04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