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承担越来越多的思维任务,最终甚至包括直觉型思维任务时,人类会发现自己能发挥优势作用的领域,将需要涉及情感、同理心和人际关系。届时,我们将进入“情感经济”时代,即人工智能专门负责思考,而人类专门负责情感。 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但这一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并且出现了作为支撑的实证数据。根据目前的演进速度,预计到2036年,对于人类劳动者来说,情感任务将变得比思维任务更重要。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理解情感并形成情感反应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很多研究人员正在积极地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或许有一天,机器会变得足够智能,拥有情感。这使得情感也无法成为人类的持久优势。 然而,与此同时,可能存在很长的一段过渡时期。人类在这段过渡期内最好的努力,是变得真正擅长情感智能和人际关系。 什么是情感经济? 情感经济,是指人类的就业和收入更多依赖于情感任务的经济。情感任务,多指工作中“软”的方面,例如,与人沟通、建立和维持关系、影响他人等。做好这些工作,需要人类工作者具备良好的情商和优秀的社交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软技能。 与硬技能相比,这些人际交往技能在思维经济中的价值并不高。与“硬”服务型思维经济相比,这是一种“软”的服务型经济,而强调这些软技能的服务型工作,将在情感经济中蓬勃发展。 情感经济的特点是人类回归本性、成为有情感的生物,而不是一味追求把自己训练得具备机器一样的思维。而且,机器在思维方面将继续表现得比人类更为出色(目前正从分析型向直觉型发展)。机器在思维方面越是先进,人类就越需要培养自己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软”技能。 美国劳工统计局对就业和工资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虽然在2016年,思维任务的重要性仍然比情感任务高14.3%(证明我们主要还是处于思维经济时代),但从2006年到2016年,情感任务对人类工作的重要性的增长速度,已经快于思维任务,这也被视为情感经济崛起的证据。
“情感经济”时代人工智能专门负责思考,而人类专门负责情感
关注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