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互联网志

暂无认证

  • 0浏览

    0关注

    1585博文

    0收益

  • 0浏览

    0点赞

    0打赏

    0留言

私信
关注
热门博文

机器的体力与脑力智能将不断提升,对人类劳动的替代能力将逐步升级

互联网志 发布时间:2021-12-28 20:57:36 ,浏览量:0

  学者孙中伟和邓韵雪的研究表明,广东制造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已经较为普遍,他们的调查样本中有半数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机器换人”。此外,东莞从2014年开始启动“机器换人”项目,根据广东东莞市经信局的数据,自当年9月至 2016 年 10 月,该项目专项资金申报共 1485 个,预计减少 8.7 万工人。   随着触觉感知、图像识别、自然语音处理、深度认知学习等技术的持续发展,机器的体力智能与脑力智能将会不断提升,对人类劳动的替代能力将从低端岗位向中高端岗位逐步升级。   日本经济学者井上智洋在其所著的《就业大崩溃:后人工智能时代的职场经济学》中甚至断言,到强人工智能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生产投入只有AI及机器人等机器,而劳动则不再需要或者必需。   就业降级:技术进步与劳动退变   其实回溯历史,从历次工业革命演进历程来看,就是机器主导地位不断上升、劳动者日益边缘化的过程。   在传统的农耕文明及手工业时代,单靠人力就可完成全部劳动作业。但随着大机器时代的到来,劳动从基于手工技术的主观行为逐渐变化为基于机器的客观工艺。如马克思所言,“劳动的特殊技巧越来越成为抽象的、无差别的东西,劳动越来越成为纯粹抽象的、纯粹机械的,因而是无差别的、同劳动的特殊形式漠不相干的活动。”   劳动者从劳动过程的“主导者”逐渐变化为机器的“辅助者”,只需执行标准化、机械化的系列动作,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去技能化”的过程,其退变程度与技术的先进性成正比。   在工业经济时代,去技能化只是把“概念”从工人的劳动过程中分离出去,但相当多的“执行”仍然需要一定技能才能胜任。但随着机器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机器不仅可以替代工人从事简单、重复性的人工作业(如组装、贴标、上下料等),也能从事一些兼具技能性与灵活性要求的作业(如焊接、抛光、喷涂等),“执行”过程也可被完全替代。   如今在一些高度智能化的“灯塔工厂”“无人工厂”中,从上下料到生产加工等执行的内容完全可由机器人替代,而一线工人只需要担任“看机员”,保障生产线不卡顿即可——他们甚至不足以被称为“生产工人”了。

关注
打赏
1665506070
查看更多评论
立即登录/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0.04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