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互联网志

暂无认证

  • 0浏览

    0关注

    1585博文

    0收益

  • 0浏览

    0点赞

    0打赏

    0留言

私信
关注
热门博文

技术的发明是为了解放人类 但不断加速的智能时代似乎事与愿违

互联网志 发布时间:2021-12-28 23:36:05 ,浏览量:0

  “去技能化”带来的“就业降级”,首先体现在了劳动报酬层面,当这些“技能工”沦为“普工”,收入也相应下调;而且劳动关系也更加不稳定,企业除了正式的合同工之外,更倾向于招募派遣工、学生工、暑期工、临时工等短期工人,叠加技能的退化,也为劳动者的长期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诚然,从长期的发展进程来看,技术总量上会创造更多的岗位,但短期失业的阵痛必然是会由现实中的微观个体来承担。他们的苦与泪,却被淹没在喧嚣的网络时代。这些大量的中低技能劳动力如何进行平稳过渡和转移,是叩问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课题。   价值异化:被困在系统里的“工具人”   当工人们遭遇了劳动报酬和职业发展双重层面的“就业降级”,但工作强度也有所下降吗?   答案是,不降反升。   在引入机器人之间,尽管工人会受到管理监督,但企业往往只能通过每天的整体产量进行管理,无法控制工人的工作节奏,且工人之间也可以相互协调和配合。但在成为机器的“辅助工”之后,人必须跟上机器人的节奏。据学者调研实现“机器换人”的广东某工厂,一位工人表示,“以前都是靠手工,人有快有慢,做慢点也可以。(换了机器人以后)现在的工作比之前累一倍,机器加快了,我们也得拼速度,跟大家伙唠句嗑的时间都没有了。”   正如马克思所言:“机器从一开始,在增加人身剥削材料, 即扩大资本固有的剥削领域的同时,也提高了剥削程度。”   想要获取更多的资本增殖,要么通过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长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要么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数字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加深了其中的程度——在时间上延展,在强度上升级。   工作时间方面,通过跨越时空的智能技术,也由此消弭了个体工作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在996的高强度工作之外,还有大量的“隐形劳动”。技术赋能下的资本不仅使得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加班工作都成为可能,个人住宅也可成为办公场所;而且也以在线讨论、填写问卷、转发宣传等形式最大程度利用个体的碎片化时间,员工们的平均工作时间和无偿劳动时间明显增加,由此产生更为丰厚的劳动剩余价值。   在工作强度方面,“AI监工”创造出更是让劳动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学者汤普森提出“信息控制”的概念,新技术形式的技术控制策略主要是基于管理者对“信息”的掌控,通过掌握信息即可监控工人的日常工作、生产效率以及是否遵守生产流程和规章制度等。这一控制过程无需管理者亲历亲为,GPS定位、射频识别和生物识别设备构成的“千里眼”,能够实时锁定劳动者的一举一动,作为“中央大脑”的算法系统能够对劳动进行精密解析,驱使劳动者不断自我加压、达到劳动效率的“最优解”。   技术的发明是为了解放人类,但正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发出的疑问:“值得怀疑的是, 一切已有的机械发明, 是否减轻了任何人每天的辛劳?”在不断加速的智能时代,人类的自由在哪里?劳动的根本目的又是为何呢?

关注
打赏
1665506070
查看更多评论
立即登录/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0.10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