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由重庆大学建设的湖南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获批。作为世界首个能源装备自然覆冰试验基地,该基地在重庆大学机电学院教授蒋兴良的带领下,首次揭示了电网覆冰形成及其导致灾害的机制,研发出全球首套电网覆冰预报预警系统,研究成果在全国电网推广应用。 这只是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我国电力安全输送作出的众多贡献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建设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来,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成功解决了西电东送、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的输电安全难题。 现在,他们还将研究领域拓展到了太空——我国首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已经在重庆璧山开建。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中的带领下,空间太阳能电站团队正在研究如何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建立太阳能电站收集太阳能,并将电力通过无线能量传输的方式传给地面。 “我们正在建设由电气工程专业牵头的智慧能源学科群,致力于打造智慧能源共性开放平台,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基地。”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李剑介绍,随着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能源来源也越来越多,作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的重要环节,以分布式能源为支撑的综合能源系统必将成为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综合能源系统整体效益和安全运行水平难以保障的瓶颈问题,重庆大学建设了综合能源系统数字物理仿真平台,支持从综合能源装备、物理系统到信息物理融合的科学探索和技术研发,由此实现从装备效率到系统效益的提升,服务未来城市能源基础设施。 “就未来电力与能源系统来说,智慧能源系统可为每个电力能源设备都装上‘大脑’,实现智能感知、智能调控等,以保障供能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李剑表示,电气工程学院正不断开展与物理、化学、新能源、通信及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协同创新研究,将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构建以“能源电气+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的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表示:“近年来,学校大力促进机械、电气、土木等传统优势学科与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深度融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推进传统学科守正创新,加快优化重组学科队伍,不断强化学科优势特色,着力提升学科实力和水平,大力培养国家和区域产业急需人才,更好支撑和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打造智慧+能源 为能源发展作出新贡献
关注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