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工智能

互联网志

暂无认证

  • 0浏览

    0关注

    1585博文

    0收益

  • 0浏览

    0点赞

    0打赏

    0留言

私信
关注
热门博文

人工智能对不同人群的审美可以提供分类举例

互联网志 发布时间:2022-01-06 18:45:39 ,浏览量:0

  但是,遇上“审美”这种问题,这种“不够智能”恰恰成了AI的优势所在:得以避开那些来自文化、情感等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专注探寻那个可能存在的客观审美规律。   为了避免让AI找到作弊的途径,研究者们在很多细节上下了功夫:   比如,他们招募人类志愿者时,要求没有获得过艺术相关学位,也不会一个月内跑好几次艺术博物馆,这样尽可能地保证这些志愿者的审美更加“原生态”,评判画作更加依赖自己的直觉。   同时,研究者们给AI看的画作也经过了加工:他们将画作直接转换成了13个参数,包括色调、对比度、明暗度和色彩分布等可以直接从画作中计算的特征,以及 “具体或抽象”和“流动或静止”这样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评估的指标。   简单来说,在学习阶段,AI每次可以看到13个数字和1个对应的喜爱度分值。在进行了大约800次学习,也就是看完了800幅画作和对应的志愿者评分后,研究者们会给扔给AI新的13个数字,让它来预测最后的分值——也就是预测志愿者对这一幅画作的喜爱程度。   通过多次验证,研究者确信AI确实学到了某种规律:志愿者不喜欢的作品,AI会倾向于给出更低的评分;而志愿者欣赏的作品,AI给出的分数则更高。也就是说,AI的预测与志愿者的真实喜好高度一致。   既不认识毕加索或莫奈,也没学过透视法则或色彩互补,更看不出(也看不到)艺术家想要传递的价值或感受,只通过13种客观视觉参数,“不解风情”的AI就能够预测不同人类个体的审美倾向——饭谷博士和同事们相信,这正是客观审美规律存在的证据。   人和人的审美差异,   怎么这么大涅?   接下来,研究者们还大胆地探索了另一个美学难题:为什么人和人的审美偏好并不相通。   这一次,他们通过网络招募了1359位志愿者,并邀请这些志愿者给不同画作打分。   之后,交给AI的任务变难了一些:需要通过画作信息与不同志愿者的喜爱度评分,给志愿者分类——将那些具有类似审美偏好的小团体识别出来,并告诉研究者们这样分类的理由。   结果,AI自信地将人群分成了三类:   78%的人属于“对画作的具象性有高要求”,看起来正是典型的印象派特征了;   15%的人恰恰相反,他们讨厌“具象”的画作,更欣赏蒙德里安或罗斯科(他们高呼着艺术是抽象的);   还有7%的人,根本不在乎是否具象,他们眼里的艺术要更加动态与多变(你可以想想毕加索的作品)。   人工智能对不同人群的审美分类举例丨参考文献[1],汉化:作者   通过后续实验,研究者们猜测:当我们欣赏画作时,视觉神经系统会自动提取画作中的基础视觉信息(比如具象性),并在大脑中判定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好恶——这可能是我们审美评判中更客观、更本能的部分。所以,有些人和人之间的审美就是打心眼里不对付,倒不如求同存异,不要互相勉强了。   为了让实验设计更加严谨,研究结论更加可信,研究者们还进行了许多其它实验,在此就不继续展开了。   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即使经历了如此严格又漫长的调教,学习了超过1000幅大师作品,人类并没有让AI学会艺术鉴赏——它的好恶不过是对人类的模仿,甚至只是简单的从数字中找规律的游戏。   研究者们也同意,虽然他们的实验揭示出审美评判中蕴含着普适的客观规律,但艺术画作并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我们欣赏画作并不仅仅是品味画作本身,而是和创作者跨越时空的思维碰撞与情感沟通。   说起来……要想让AI真正理解《蒙娜丽莎》的美妙,至少得先让它懂一点儿中世纪历史吧。

关注
打赏
1665506070
查看更多评论
立即登录/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0.14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