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早在1936年,IBM在中国的第一个办公室就落在上海,但IBM入驻人工智能岛前的考察仍然十分谨慎。张江集团招商服务中心主任赵栋回忆说,“引进IBM的过程有近一年之久,跨国企业对于园区办公、研发、生活环境的要求十分细致,团队对IBM进行了重点跟踪和服务。” 人工智能岛高举高打的定位,以及IBM等巨头的入驻,给其它头部企业传递了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很快,微软AI&IoT?Insider实验室、阿里巴巴上海研发中心、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图像识别领先企业云从科技等20多家跨国企业、国内独角兽和研究所接连登岛,人工智能岛迅速集聚了国内外顶尖的科技巨头和新兴独角兽。 仅仅一年半时间,“高光岛民”们的企业Logo纷纷挂上园区的大楼,人工智能岛内“数字技术层”的底座也日益坚实。“岛上企业都是生态参与者,相互之间能建立合作关系,释放人工智能的科技能量,成为张江乃至浦东的产业发动机。”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说,“建立从技术到产业的完整合作生态链,成功解决了以往一个大孵化器平台,但不同行业通常自说自话,孤岛现象严重的问题。” 聚焦赋能中心,打造AI生态的“热带雨林” 人工智能企业高度集聚,让上岛企业间逐渐发生化学反应——小企业接大企业的订单,大企业为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大型企业和张江集团联手孵化小企业,园区负责基础服务导流,企业负责专业服务,普华永道AI联合创新中心、ABB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普洛斯科技创新中心等六个创新中心也应运而生。其中,IBM Waston Build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向国内企业提供了80门关于人工智能的课程,并承诺无论大中小企业,都可以免费使用IBM Waston提供的技术能力。 数百家企业间的化学反应将人工智能岛规划中的“智能应用层”具象成了岛内丰富的应用场景。以纷至沓来的AI企业为核心,多层级AI生态圈初见其貌,人工智能开始成为张江乃至浦东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作为张江科学城的重点区域之一,人工智能岛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创新要素完备、大中小企业元素丰富,从技术、产业研究到资本已形成联动效应。这些也吸引了跨国企业来岛上搭建生态孵化加速器。2020年7月,“红杉数字智能产业孵化中心”在人工智能岛正式启用。通过闭门投融资对接会等方式,红杉中国孵化中心在上海地区持续加码、近期密集投资了一批早期初创企业,包括沐曦科技、云豹智能、奔曜科技、杉互健康、卫瓴科技等。成立一年来,卫瓴科技已从5人创始团队发展到60人的团队规模,仅仅半年时间,卫瓴科技团队就从原来的几个格子间到现在“占领”了孵化中心的一整层楼。
人工智能企业高度集聚,让上岛企业间逐渐发生化学反应
关注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