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工智能

互联网志

暂无认证

  • 0浏览

    0关注

    1585博文

    0收益

  • 0浏览

    0点赞

    0打赏

    0留言

私信
关注
热门博文

播下一颗人工智能向善的种子 深入了解各个学科非常有必要

互联网志 发布时间:2022-01-12 16:03:25 ,浏览量:0

  在袁中果看来,人大附中的人工智能课程和培训机构的课程有很大不同,前者注重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   人大附中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呈现纵向分层次、横向跨学科的特点,涵盖机器人、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无人驾驶等20多门课,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培养他们的人工智能素养。   “我们偏重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信息意识,学生遇到问题时知道可以用计算机解决。还有计算思维的培养,指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抽象建模、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然后再迭代优化,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带着他们去操作。”袁中果介绍。   他说,学生们信息社会责任意识也不能忽视,比如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人的隐私,要给学生播下一颗人工智能向善的种子。“这些看起来不是直接有用的东西,我们都有必要教。”   13位专职教师组成人大附中人工智能课程师资队伍,他们大多毕业于计算机、自动控制、机器人等专业,其中7人是博士。在教学实践中,数学、语文、化学等多个学科教师参与课程研究。   有些课程是学科融合的,如化学老师带学生研究“汽车中的化学”课程,过程中需要收集数据,包括车内空气质量监控、汽车材料选择等,这就需要人工智能算法辅助采集、分析数据。袁中果还举例:“社会学也有融合。我们有门课叫计算社会学,就是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社会问题。”   袁中果认为,在大学选专业之前,就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各个学科非常有必要。他举例,曾有个学生很喜欢Rap,想做个“人工智能写Rap”项目,研发一款智能软件。袁中果为这名学生请到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孙茂松做指导,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自学了很多内容,智能软件最终也做成功了。   “我们开设人工智能课,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喜欢这门课。有的学生发现和想象的不一样,可能下学期就选别的课了。近200门选修课,学生终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袁中果说,“也有不少学生,一直到大学依旧选的是人工智能专业。在我们选修课体系下,很多学生在高中已经明确目标以后要学什么,少走很多弯路。”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袁中果还有个身份,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小学工委会由包括人大附中在内的几所学校发起成立,举办了国际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论坛、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大会等公益活动。   在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有什么样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在2021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大会上讲的一段话让袁中果深受感染。戴琼海说:“国家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涌现看教育。青少年的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事关我国未来人才的密度、科技进步的速度和国家发展的力度,中国的未来在青少年,培养人工智能顶尖人才要从中小学抓起。”   “这也许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吧。”袁中果感慨道。

关注
打赏
1665506070
查看更多评论
立即登录/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0.04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