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世界级计算机专家,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与 ACM(国际计算机学会)双料院士,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院长周礼栋博士与上海颇具渊源。他曾在上海生活、学习多年,后来虽在海外长期留学工作,但是直到现在,周礼栋仍对上海充满感情。目前,作为顶级研究机构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已在上海搭建团队,希望能在这片人工智能(AI)的沃土上做出世界级成果,并建立更强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人工智能未来会向何处发展,上海该怎样利用自身优势打造人工智能高地,广大学子该如何提升自己以适应 AI 时代。围绕这些话题,周礼栋近日接受了《文汇报》记者的专访。 应该特别关注“跨界” “我在上海待了很多年,又在复旦读书,所以回到上海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而且直到现在,用上海话交流依然是‘零障碍’。”采访一开始,周礼栋就谈起了自己的“上海情结”。他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他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系读本科时,虽然国内的计算机教学、科研以及设备与世界顶尖水平有较大差距,但教授们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的培养,让周礼栋他们在理论方面完全不逊色于世界顶尖学校。当他留美进入康奈尔大学后,第一个学期,就在素有“魔鬼课程”之称的“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复杂性分析”和“计算机语言理论”两门课上拿到双A。作为该届唯一的双A博士生,周礼栋对复旦老师的培育感恩至今。 自从3年前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参与其中的周礼栋就见证了上海各级政府对于发展 AI 的决心。他认为,上海打造 AI 高地的条件得天独厚:一是人才资源充分,二是产业基础深厚,三是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已在上海与本地的金融、制造、物流等行业合作,一起探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同时,上海的国际化特色也帮助他们吸引和培养更多尖端人才。 在周礼栋看来,现阶段发展 AI 最重要的就是要“跨界创新”。不仅要关注 AI 企业,更要让 AI 与千行百业结合,打破技术界限,深入应用场景,从而真正发挥潜力。 过去两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上海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上海仪电、华东师大、复旦大学等建立合作,将自身研究能力与特定行业对接。周礼栋说,跨界合作重要,但并不容易,因此必须坚持。只要坚持,终究会有收获。通过与行业合作,微软亚洲研究院希望从具体案例中抽象出新 AI 逻辑,从而打造出通用的 AI 平台,并通过开源方式让更多企业受益。在周礼栋看来,这种合作机会在国内普遍存在。
现阶段发展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就是要“跨界创新”
关注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