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AR、VR或MR,更加契合元宇宙概念的产品或许是“脑机”,这个在早些年也掀起了巨大“风波”的东西。 与元宇宙这个概念一样,脑机这件产品也诞生于科幻作品,却在慢慢走向市场时变得渐渐没有了声音。元宇宙的大世界虽然还为时尚远,但关于商业化的东西也是时候可以讨论下了,而“脑机”这个元宇宙的最佳“入口、载体”所面临的问题也或许最终将成为元宇宙的问题。 首先,C端不买单。起初不少科技企业对于脑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例如科大讯飞早在2019年其全资子公司讯飞云创就与多方共同投资设立了一家公司的脑机接口公司,注册资本4176.87万元人民币。 深兰科技也从2019年开始传出有意涉足脑机游戏领域。时至今日,两年过去了却是任何声响都没有传出。 说点有声响的,还记得国内一档名为《极限挑战》的综艺吗?在上面曾经展示过一款“意念无人机”,通过脑机头环控制无人机起降、飞行。本以为如此炫酷的产品一定将有着不俗的市场成绩,然而当前云睿智能的“意念无人机”仍在卖,但透过其官网及运营材料看到,企业主体业务似乎已转向了医疗大健康领域,市场也并非是个人用户,而是各类医院、科研院所、体检中心及康养单位。 此外,一家名为BrainCo哈弗校园内的独角兽企业,也曾推出两种脑机产品,分别是Focus赋思头环、Focus Fit冥想头环,主要用来提升注意力,早两年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产品,并被部分应用到了学生身上,招来的却是一片谩骂,结局可想而知。 其次,B端买单难,C端市场外,B端市场也乐观。现阶段全球最著名的脑机公司当属马斯克的NEURALINK,时至今日NEURALINK的技术更多还处于实验阶段,商业化的部分依旧进展缓慢。国内方面,脑陆科技是国内EEG领域的头部企业,相比其个人消费级的睡眠产品已经有过几次迭代,企业级产品却只有一款应用于安防与安全生产管理的实时监测保护作业人员精神状态的安全帽,不得不说这与用户对脑机技术应用期待相距甚远,也是因为绝大多数企业级用户还完全没有认知,不知道这类产品究竟能为自己带去什么,即便现在元宇宙概念火爆,但说90%以上的参与者都是在盲目跟风相信一点不为过。 当前B端市场的主要受众还是科研和医疗机构,场景主要还停留在实验室。主要还是技术层面原因,如在医疗领域脑机运用为整个人类都带去了新的希望,但受制于脑机接口的带宽问题一直使应用无法实现突破。此外造价过高让企业难以承担,像马斯克就曾坦言“现阶段脑机产品技术还未成熟,体量小使得设备的成本很高。” 2017年中美联合脑机报告指出,以平均7.4年才能使可同时记录的神经元数量翻倍的速度计算,要达到同时记录100万个神经元需要等到2100年,而要记录人脑中的所有神经元(50~100亿个),则要等到2225年。这就意味着不解决带宽问题,脑机在医疗领域的作用也将受到极大限制。 除脑机产品外,包括商汤、旷视、依图、云从这些人工智能企业,他们的技术没有价值吗?显然不是,只是要不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落地方向,要不就是合适的领域还没有成长起来。比如,智能驾驶领域,计算机视觉是保障智能驾驶的关键性技术之一,但现阶段整个智能驾驶行业还处于研发阶段,所以连带着计算机视觉企业们想要实现商业化落地仍需要大量时间。 元宇宙的发展以及技术应用、商业化落地,是否会碰到这些问题,答案是肯定的。或许3、5十年后元宇宙真的会诞生,但就如今而言,至少对于人工智能企业来说,元宇宙所引出的新故事远远要大于其实际价值,人工智能技术成就元宇宙?或许是元宇宙成就人工智能技术才对。
C端不买单,B端买单难,元宇宙会否走上老路
关注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