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暂无认证

  • 1浏览

    0关注

    94181博文

    0收益

  • 0浏览

    0点赞

    0打赏

    0留言

私信
关注
热门博文

PPLcnet和YOLO的碰撞,真的能在cpu上快到起飞?

发布时间:2021-10-15 07:00:00 ,浏览量:1

点击上方“3D视觉工坊”,选择“星标”

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0476dfee696df8bd32ace1377288a628.png

作者丨陈TEL

来源丨GiantPandaCV

【导语】这是一篇论证博客,前几天,baidu发布了PPLcnet,这是一款专门为cpu设计的网络,在看完论文后,果断进行了PPLcnet-yolo的复现,一来是想验证下这个网络在cpu上的性能,二来如果验证效果work,这套实验可以合并到自己的仓库。

一、PPLcnet性能:

在看论文时,对我诱惑最大的是下面这张benckmark的比较。

d5d0e92c7966655331a07ae51179adfa.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实在之前,有尝试过使用mobilenetv2、mobilenetv3进行实验,但是效果并没有让我感到理想,原因也简单,在arm架构上,mb系列被shuffle系列一骑绝尘,这种优势并不是体现在精度上,事实上,它们的精度两两比较不会超过3个百分点。但是我认为侧端落地,速度和内存占用才是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前提是精度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毫不犹豫使用shufflenetv2来做主干。

当然,并不能拿来主义,需要分析一些利弊后做取舍,比如对于yolov5s的head,如果直接嫁接,会造成部分通道冗余,这不仅仅体现在模型参数上,在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到。

使用模型剪枝的方式去逼近channel最大的承载量,开展实验去验证效果,这种也算是一种半暴力解法,可以节省很多无效时间。

另一方面,shufflenetv2-yolov5模型的两个branch分支使用了大量了bn层,在部署时进行fuse,速度可以再提升15%(这个代码会在学位论文答辩后合并上去)。

在GPU架构上,Repvgg-yolov5也是如此,头变得更厚更窄,主要还是为了缩小参数和产生的计算量(C3结构的功劳),主干换成了repvgg,在训练时采取多分支特征提取,部署时又重参化成直筒网络,可以加速20%。参数和计算量分别减少了35%和10%,在精度上,Repvgg-yolov5的map@0.5提升了1.1,map@.5:0.95提升了2.2,但代价是向前推理比原先的yolov5s要多耗费1ms(测试显卡为2080Ti)。

综上,大家请叫我为调参调包外加debug狂魔,毫无创新点,但都是对于工业部署很实用的模型。

在cpu架构上,之前以及做过mbv2、mbv3的实验,精度其实和shufflev2相差不大,但结果相对于yolov5s,input size=352*352,yolov5s的精度还略高于魔改后的模型,在速度上也并没有很大的优势。

再后来PPLcnet出现,有着很强烈的欲望想试一下这个网络是否能帮助yolo在cpu上加速。

模型的结构大致如下:

852e62db57266ed65673db269e400c62.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时深度可分离卷积,从第一层的CBH开始(conv+bn+hardswish),中间包含了13层dw,而后面的GAP是指7*7的Global Average Pooling,GAP后面再加point conv+FC+hardswish组件,最后是输出为1000的FC层,想要了解更详细的可以查看论文:

https://arxiv.org/pdf/2109.15099.pdf

整篇论文可以归纳关于PPLcnet的四个重要结论:

  • H-Swish与大卷积核可以提升模型性能且不会造成较大的推理损耗(下看Table9);

  • 在网络的下层添加少量的SE模块可以更进一步提升模型性能且不会产生过多的损耗(实际上Lcnet仅仅这是在最后两层添加注意力,但是提升效果明显);

e2c8ca0e4945b8f2b3af368419dc3f04.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GAP后采用更大FC层可以极大提升模型性能(但也会让模型参数和计算量暴涨);

  • dropout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精度

    a2aa57743ac9cca0dfb56ed0414f2ba3.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PPLcnet-yolo:

下图是融合了PPLcnet的YOLOv5,与原先的Lcnet不同的是,此处的层数有所改变,不仅如此,YOLOv5s head中的3*3卷积也替换成了Lc_Block,并且使用了SE module,我们进行逐层分析:

530f4592ac4515ee9da899f09bf99205.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层数改变

如上图,CBH通道数翻倍,抽掉了两个channel为256的DSC 33卷积层,替换成两个DSC 55层(无SE Module),并且最后的四个DSC层都含有SE模块,总的层数仅增加了3层,SE Module由原来的2层变成了4层(后4层),但是精度提升巨大,这点借鉴shufflev2的【2,4,8,4】偶数倍层数,有兴趣可以看下这篇论文,很有工程意义。

cdc1cf1dce24b87e5a4cb0c90d934d0f.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Dense Layer

Dense Layer本质还是GAP+FC,实验发现,添加FC层精度能提升4个点左右,但会导致模型参数的暴涨,影响推理速度,故剔除掉了所有的FC层,仅留下point conv和dropout:

class Dense(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c1, c2, filter_size, dropout_prob=0.2):
        super().__init__()
        self.avg_pool = nn.AdaptiveAvgPool2d(1)
        self.dense_conv = nn.Conv2d(
            in_channels=c1,
            out_channels=c2,
            kernel_size=filter_size,
            stride=1,
            padding=0,
            bias=False)
        self.hardswish = nn.Hardswish()
        self.dropout = nn.Dropout(p=dropout_prob)
        self.flatten = nn.Flatten(start_dim=1, end_dim=-1)
        self.fc = nn.Linear(num_filters, num_filters)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avg_pool(x)
        b, _, w, h = x.shape
        x = self.dense_conv(x)
        x = self.hardswish(x)
        x = self.dropout(x)
        x = self.flatten(x)
        x = self.fc(x)
        x = x.reshape(b, self.c2, w, h)
        return x

3. headPPLcnet已经验证了在末端替换少量55卷积可以起到涨点的作用,因此也将原yolov5s head的33卷积换成Lc Block,但因为Lc Block本质还是深度可分离卷积,即使使用了55的卷积核,融合了SE module,参数量依旧比原先的33卷积少一半,实验发现可以涨点,产生的参数量也很少,个人觉得性价比特别高

# YOLOv5s head:
Model Summary: 297 layers, 4982390 parameters, 4982390 gradients, 9.4 GFLOPS
# YOLOv5s head with Lc_Block:
Model Summary: 307 layers, 4376531 parameters, 4376531 gradients, 8.6 GFLOPS
# YOLOv5s head with Lc_Block and SE Module:
Model Summary: 319 layers, 4378838 parameters, 4378838 gradients, 8.6 GFLOPS

还要一些小组件的改动,比如SE module的Hard sigmoid替换成Silu,能涨点还能提速(这点跟着v5大神走),另外一个是避免onnx没有h-sigmoid这个算子,需要重构算子(这个重构会造成精度些许下降,所以替换激活函数是最省心的工作)。

4. 性能

模型复现后性能如下:

c2b1bd4122b7519cefb05b485c42e370.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map@0.5和map@0.5:0.95上都比原yolov5s少三个点左右,参数量和计算量少了一倍左右。

5bf745a43f4539b7432a7774dccd7b1a.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而,上面的都不是重点,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性能,于是使用PPLcnet和yolov5s在openvino进行评测,测试硬件为Inter Core @i5-10210。

首先提取onnx模型:

$ python models/export.py --weights PPLcnet.pt --img 640 --batch 1
$ python -m onnxsim PPLcnet.onnx PPLcnet-sim.onnx

接着将PPLcnet-sim.onnx转化为IR模型:

$ python mo.py --input_model PPLcnet-yolo.onnx -s 255 --data_type FP16  --reverse_input_channels --output Conv_462,Conv_478,Conv_494

同理,yolov5s也是一样

$ python models/export.py --weights yolov5s.pt --img 640 --batch 1
$ python -m onnxsim yolov5s.onnx yolov5s-sim.onnx
$ python mo.py --input_model PPLcnet-yolo.onnx -s 255 --data_type FP16  --reverse_input_channels --output Conv_245,Conv_261,Conv_277

此时,我们可以得到四个模型:

7b5cfb9993764d1ec2f30abd759282fd.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模型对比:

47341652ee7cbaa4efb2eaa237b9e756.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而后进行测试,总50张图片,For循环进行1000次向前推理,计算每张图片平均耗时:

b09527c5cab3f06b5970bdbf0f0385a2.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测试可以看到,input size=640*640,PPLcnet的一次先前推理比原yolov5s快3倍左右,部分样例视图.

PPLcnet-yolo Forward Example:

bcef7a522420e467d31884582c04ad34.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YOLOv5s Forward Example:

fa94cdb3400adf79fae65b9bf09b5b8d.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留言:

后续会将复现的实验及代码合并到主分支:

https://github.com/ppogg/YOLOv5-Lite

欢迎大家白嫖,有问题可以提issue,会尽快解决。

另外,这个是为cpu设计的模型,请使用openvino或者其他cpu向前推理框架进行部署和评测!!!

YOLOv5 6.0版本来了

重头戏来了,昨天看到YOLOv5发布了第六版:

9625a076607e56e1ab5adcffd6271501.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模型性能有所改观:

6ff5733d226c6a2d9383f0804a83270e.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717d492e5b61542f78faae2820730018.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依旧是没有创新点,但是工程价值有突破,体现在计算资源和推理耗时方面。

另外,我觉得最主要的亮点有三个,YOLOv5-Nano对移动设备的适配,Focus层的变化,SPP的改动:

1. YOLOv5-Nano的性能:

1854cb90c8753537ac1f59db71a8c3bf.png

之前在侧端设备上测试了带有focus层的量化版yolov5s模型,发现这玩意很容易崩,对于小模型的话,v5大神是直接替换掉,可能是出于稳定性的考虑,毕竟conv3*3卷积在不同框架上的优化已经非常成熟了,对于大部分小模型,本身模型的参数和运行时产生的计算量并不多,使用focus也很难起到降参降计算量的作用,量化时还能更稳定一些。

2. Focus层的改变:

9bdf9c390062fb97adcd72b817825485.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SPP→SPPF:

e17454c83336e9538867e6a74837d414.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y the way!!!v4大牛,v5大神,还要Scale Yolov4的作者,三人在社区上被称为commit狂魔,有段时间天天看到他们几个在update,这种匠人精神着实令人佩服。

本文仅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文。

3D视觉精品课程推荐:

1.面向自动驾驶领域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2.面向自动驾驶领域的3D点云目标检测全栈学习路线!(单模态+多模态/数据+代码) 3.彻底搞透视觉三维重建:原理剖析、代码讲解、及优化改进 4.国内首个面向工业级实战的点云处理课程 5.激光-视觉-IMU-GPS融合SLAM算法梳理和代码讲解 6.彻底搞懂视觉-惯性SLAM:基于VINS-Fusion正式开课啦 7.彻底搞懂基于LOAM框架的3D激光SLAM: 源码剖析到算法优化 8.彻底剖析室内、室外激光SLAM关键算法原理、代码和实战(cartographer+LOAM +LIO-SAM)

重磅!3DCVer-学术论文写作投稿 交流群已成立

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可申请加入3D视觉工坊-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 微信交流群,旨在交流顶会、顶刊、SCI、EI等写作与投稿事宜。

同时也可申请加入我们的细分方向交流群,目前主要有3D视觉、CV&深度学习、SLAM、三维重建、点云后处理、自动驾驶、多传感器融合、CV入门、三维测量、VR/AR、3D人脸识别、医疗影像、缺陷检测、行人重识别、目标跟踪、视觉产品落地、视觉竞赛、车牌识别、硬件选型、学术交流、求职交流、ORB-SLAM系列源码交流、深度估计等微信群。

一定要备注:研究方向+学校/公司+昵称,例如:”3D视觉 + 上海交大 + 静静“。请按照格式备注,可快速被通过且邀请进群。原创投稿也请联系。

8c5344931f553c0af07773eeeb0580a4.png

▲长按加微信群或投稿

39e6af00766757cdbc9ace5ccf3f551d.png

▲长按关注公众号

3D视觉从入门到精通知识星球:针对3D视觉领域的视频课程(三维重建系列三维点云系列结构光系列、手眼标定、相机标定、激光/视觉SLAM、自动驾驶等)、知识点汇总、入门进阶学习路线、最新paper分享、疑问解答五个方面进行深耕,更有各类大厂的算法工程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此同时,星球将联合知名企业发布3D视觉相关算法开发岗位以及项目对接信息,打造成集技术与就业为一体的铁杆粉丝聚集区,近4000星球成员为创造更好的AI世界共同进步,知识星球入口:

学习3D视觉核心技术,扫描查看介绍,3天内无条件退款

86512914d81ba9ac69b447ee60a25f88.png

 圈里有高质量教程资料、答疑解惑、助你高效解决问题

觉得有用,麻烦给个赞和在看~  

关注
打赏
1655516835
查看更多评论
立即登录/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0.25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