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暂无认证

  • 1浏览

    0关注

    96195博文

    0收益

  • 0浏览

    0点赞

    0打赏

    0留言

私信
关注
热门博文

饶毅:中国存在大量粗制滥造研究生的问题!很多博士不合格!

发布时间:2021-12-23 07:00:00 ,浏览量:1

转载自:募格学术  |  来源:饶议科学  作者:饶毅教授

研究生硕博分流

目前中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中国存在大量粗制滥造研究生的问题,很多博士不合格,发表没有意义的文章(或者有意义但自己不懂,而是老师包办代替的结果),毕业后走向研究为主的岗位。

有人提出:医生因为晋升被迫写文章,写不出来所以产生各种造假,是目前全世界论文造假的第一原因。研究生因为需要论文毕业而各种造假,是目前论文造假的第二大原因。

这里提出:

研究生都试着朝博士方向,但如果发现不行(自己发现其实不感兴趣、或者老师发现其实学生不合适,等等),以硕士作为分流,不用做研究、不用发论文,只要课程及格就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研究生和导师双方在培养过程中判断是否合适,不行可以有硕士学位分流,两年基本训练得到肯定,而避免学生继续进行自己不合适的研究。

有个基本知识,需要教育部改:

很多学科(如生物医学)的硕士和博士,不合适分开(读了硕士再读博士),这样的两段分割出产的质量很低。应该一次以博士为目标,如果不行就中间以硕士结束,更合适。

目前,研究生数量非常大,每一个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培养时间较少。而且实际上研究生只要入学了,基本保证毕业(入学后不毕业、不获得博士学位的可能性非常低,肯定不到百分之五)。

很多(超过50%)的老师把研究生(博士生)当成苦力,让研究生卖力,也误导一些发了论文的研究生认为自己是研究人才,以后就业时低不成高不就。

中国培养研究生经历

从1996年起,我曾多方面想方设法帮助中国的研究生:

1)在提高全国研究生收入的大规模层面

2)在研究生课程改善的群体层面

3)也在研究生个人可以离开有矛盾的老师、到我实验室完成研究生学习的个人层面。

1990年代的中国科学院人才外流严重,剩下的老师大多数不愿意教课。我先是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发起讲课,再参与199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讲课。

从2000年开始,与吴家睿发起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下含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药物、植物生理学等多个研究所)讲“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课(2003年后扩展到北大、清华,课程改名“BIO2000”,早几年的课应该是全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生课程里面质量第一的,曾获中国科学院教学特等奖,后来多种原因导致质量下降,包括各个单位推出的课程多了、愿意教学的老师多了,也包括该课程后来的组织者——特别是北大的组织者——不负责任)。

施一公和我全职回国后不久,我们在两校都提高研究生收入,并提请国家全面提升研究生收入。7、8年后,一公还发起过一次提请国家提高研究生收入。两次全面提升全国研究生收入。

399af10f0a6c51f84bdccc7f8a7a5e77.png

施一公

随着北大的生命科学研究力量提升,研究生课程全面提升,数量增加,质量有根本改变。现在,一大批后起之秀,认真负责,开出很多很好的研究生课程。

我自己以前在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生物学都参与(包括很深程度参与)研究生课程教学,到现在只参与神经生物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而主要是主持本科生的《生物学概念与途径》一门,其他都是客串。

到北大的几年,为了化解其他导师和研究生的矛盾,我实验室有很多研究生是其他实验室转来的,其中有些确实是老师的问题、有些则是学生的问题。我收留这些学生,是为了帮助他们。

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应该是双方自愿——学生愿意探讨科学,从事探索深入科研前沿的职业;老师愿意带学生,也与学生共同有学术产出。

北大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毕业没有论文限制,而是导师不能在内的答辩委员会投票。所以,如果只是为了职业而需要弄一个研究生学位,那学生学习期间得到的训练是足够的、委员会就会认可达到标准了,就可以准许毕业,并不需要发表论文。

新的学生来了,应该有很好的摸索(老师也看学生特长所在),然后做合适的课题。早期可以指导,后期主要是辅导,而学生应该自我成长。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老师大可不必逼学生做研究、出论文。这种论文,有出问题的危险性,即使是对的、正常发表也不能给同行其他研究者带来高兴,更不会激发出同行的欣赏以及带来学术成果新发现的兴奋。

导师对学生的帮助应该是有限度的,帮助过度,反而可能会害了学生、害了社会。

有一天,学生答辩北大博士,我以为答辩委员会投票肯定通不过,所以等待答辩之后自己需要给学生善后。结果,却通过了。我问答辩委员会,怎么通过的,答案是:还有比这更差的。

dd734652e25c6614945585a96dae0697.png

饶 毅

这可能是目前现状,至少在中国的实验科学,估计有相当一些硕士、博士是不合格的。

对于不合适做研究生、不合适毕业的研究生,迟迟留在实验室,不去探寻自己真正合适的职业,是帮助学生,还是耽误学生?

对于没有能力发论文的研究生,导师和实验室拼命帮助,制造的结果,是帮助了学生?还是让学生误认为自己能够做研究、不知道应该早早转行?

不合格的学生,发的论文,有意义吗?多用了国家资源,值得吗?让外界认为这是博士、学者,导师和单位算诚恳吗?

我劝退过学生不要读研究生,做其他去。

但有时忘记了劝,或者劝了无效。

一个好的研究生,应该是或者对自己的研究充满热情,或者对研究没有热情、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责任心。如果两者都没有,肯定不应该读博士。

硕士可以是一般职业训练,不为了成为科学家。

本文仅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文。

3D视觉精品课程推荐:

1.面向自动驾驶领域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2.面向自动驾驶领域的3D点云目标检测全栈学习路线!(单模态+多模态/数据+代码) 3.彻底搞透视觉三维重建:原理剖析、代码讲解、及优化改进 4.国内首个面向工业级实战的点云处理课程 5.激光-视觉-IMU-GPS融合SLAM算法梳理和代码讲解 6.彻底搞懂视觉-惯性SLAM:基于VINS-Fusion正式开课啦 7.彻底搞懂基于LOAM框架的3D激光SLAM: 源码剖析到算法优化 8.彻底剖析室内、室外激光SLAM关键算法原理、代码和实战(cartographer+LOAM +LIO-SAM)

9.从零搭建一套结构光3D重建系统[理论+源码+实践]

10.单目深度估计方法:算法梳理与代码实现

11.自动驾驶中的深度学习模型部署实战

12.相机模型与标定(单目+双目+鱼眼)

13.重磅!四旋翼飞行器:算法与实战

重磅!3DCVer-学术论文写作投稿 交流群已成立

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可申请加入3D视觉工坊-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 微信交流群,旨在交流顶会、顶刊、SCI、EI等写作与投稿事宜。

同时也可申请加入我们的细分方向交流群,目前主要有3D视觉、CV&深度学习、SLAM、三维重建、点云后处理、自动驾驶、多传感器融合、CV入门、三维测量、VR/AR、3D人脸识别、医疗影像、缺陷检测、行人重识别、目标跟踪、视觉产品落地、视觉竞赛、车牌识别、硬件选型、学术交流、求职交流、ORB-SLAM系列源码交流、深度估计等微信群。

一定要备注:研究方向+学校/公司+昵称,例如:”3D视觉 + 上海交大 + 静静“。请按照格式备注,可快速被通过且邀请进群。原创投稿也请联系。

02ce40082648290d8d7679e9aef4d243.png

▲长按加微信群或投稿

0936855a41c8470fe79bdd07cca93825.png

▲长按关注公众号

3D视觉从入门到精通知识星球:针对3D视觉领域的视频课程(三维重建系列、三维点云系列、结构光系列、手眼标定、相机标定、激光/视觉SLAM、自动驾驶等)、知识点汇总、入门进阶学习路线、最新paper分享、疑问解答五个方面进行深耕,更有各类大厂的算法工程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此同时,星球将联合知名企业发布3D视觉相关算法开发岗位以及项目对接信息,打造成集技术与就业为一体的铁杆粉丝聚集区,近4000星球成员为创造更好的AI世界共同进步,知识星球入口:

学习3D视觉核心技术,扫描查看介绍,3天内无条件退款

0b2977793e00c94ec9d9ddeeb983fb38.png

 圈里有高质量教程资料、答疑解惑、助你高效解决问题

觉得有用,麻烦给个赞和在看~  

关注
打赏
1655516835
查看更多评论
立即登录/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0.05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