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1浏览

    0关注

    674博文

    0收益

  • 0浏览

    0点赞

    0打赏

    0留言

私信
关注
热门博文

理解多态--边看例子边画内存(一)

沙漠一只雕得儿得儿 发布时间:2016-11-26 22:54:55 ,浏览量:1

本文参考总结了某马培训机构和其他博客上面的一些例子。

多态的前提:

       a.要有继承关系

       b.要有方法重写

       c.父类引用指向子类对象

多态中的成员访问特点:

       (1)成员变量:编译看左边,运行看左边

       (2)成员方法:编译看左边,运行看右边 (动态绑定)

       (3)静态方法:编译看左边,运行看左边

下面我们通过内存示意图来分别解析多态的三条总结。

一. 成员变量:编译看左边,运行看左边

代码示例:

/**
 * 成员变量
 * 
 * @author buder_cp
 *
 */
class Father {
	int num = 10;
}

class Son extends Father {
	int num = 20;
}

public class Polymorphi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ather f = new Son();
		System.out.println(f.num);

		Son s = new Son();
		System.out.println(s.num);
	}
}

内存情况如图:

       

       具体解析:首先类加载机制加载Demo2_Polymorphic.class,主方法进栈。执行Father f创建变量时,开始加载Father.class和Son.class两个类。创建Son实例分配内存时,内存区域有一块super,也就是子类可以访问父类的内存区域,num初始化值为10(super指针指向);它自己内存区域有num初始化值为20(this指针指向),此时的f是指向Son实例内存的super内存块,因此f.num的取值肯定就是10了。

二. 成员方法:编译看左边,运行看右边

代码示例:

/**
 * 成员方法
 * 
 * @author buder_cp
 *
 */
class Father {
	int num = 10;

	public void print() {
		System.out.println("father");
	}
}

class Son extends Father {
	int num = 20;

	public void print() {
		System.out.println("son");
	}
}

public class Demo2_Polymorphi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ather f = new Son();
		f.print();
	}
}

内存使用情况如图:

       具体解析:在调用f.print()方法时,编译器编译首先检查父类Father中有木有print()方法(蓝线),如果没有就会编译报错;如果有就通过编译开始运行print()方法,运行看右边也就是运行的子类Son的print方法(红线),此时子类的print方法进栈运行,结束后弹栈。

三. 静态方法:编译看左边,运行看左边

代码示例:

package java多态;

/**
 * 成员方法
 * 
 * @author buder_cp
 *
 */
class Father {
	int num = 10;

	public static void print() {
		System.out.println("static father");
	}
}

class Son extends Father {
	int num = 20;

	public static void print() {
		System.out.println("static son");
	}
}

public class Demo2_Polymorphi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ather f = new Son();
		f.print();
	}
}

       具体解析:静态方法就很好理解了,因为是static修饰,随着类的加载里面的变量和方法就是类的属性和方法,f.print(),其实也就是Father.print(),很显然调用的就是父类的方法。

       下面一节会结合几个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三条总结的用法。

关注
打赏
1657159701
查看更多评论
立即登录/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0.04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