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写点东西,对自己前几天的小交待,如今的Android,相对于以前来说,资料和学习途径已逐渐趋于成熟。前段时间和领导聊天。相对一年前的自己,感觉自己有那些变化,我回答了三点:
1.技术接触范围越来越小
2.抓重点能力比以前提高
3.内心自信没有以前强烈。
确实是这三点实实在在心里所想。
对于第1点.技术接触范围越来越小,不再是原来以为一个人把所有(数据,逻辑,UI层)都写。毕竟有了团队,大家各有分工,我问我有担心和忧虑么?我说:是有的。毕竟我以前是个什么都喜欢折腾的,JavaWeb, C,python, 并通过实鉴,获得小小的成就。现在只是负责某一个层次。他没有细讲,就说这种担心大可不必,随着工作年限的积累,你会慢慢明白,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最近,在读《Android 设计模式》这本书时,每一字每一句,都直戳心窝,SOLID+笛卡尔(设计原则),读了一遍又一遍,想起在读Google的源码时,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看到是表面的差异,所以看到的是内部细节。工作积累不一样,得出结论也不一样。身边有很多同事喜欢研究新的技术。并且得心应手,同时也有很多人跟着去研究,但是却没达到预期。里面的一些设计思路,一些接口的封装,一些类的解耦的技巧。让人总是感慨“怎么没有早遇上”。虽然接触的东西是没有那么多之后,但是在一些普通的的接口设计上,类与类之间的逻辑耦合上,倒是注意到了很多,如一个adapter中,由于业务逻辑的关系,有时会有一些View,在构造adapter时传入,对于Adapter本身来说,并不是它所要关心的,耦合的坏处,就是维护困难。耗时耗力。写一些方法时,也有了该方法,会不会在多线程中调用,使用它,有没有什么依赖,诸如此类。当然,在真正意义上说,这都是一些内功。新技术是一些招式,想起《射雕英雄传中》乔峰学降龙十八掌,为什么如此快就能学会,在于他此前所积累的内功。在适当时用力,发挥最大的威力。招式是得多学,毕竟见多识广嘛,当然这不是目前阶段我care的。还是练内功为前提。
第2点说的是,抓重点能力比以前提高。事情或工作再或人,抓住重点,基本上就没有那多烦恼,最后评价到工作中来,也是你主要的事做好了,也就很不错了,处的朋友也是,对好的朋友,联系到位,生活当中,也自会有一份快乐和开心。重点,个人认为有几个特点,1.重要性 2.必要性 3.时间生命周期 。这都是一个阶段的过程,并且在变化。总之一句话,做好这件事,对于以后做其他事,会方便很多,并且不用老是去做同一件事。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
第3点是说内心没有那么自信。相比一年前的自己,确实觉得那时,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确实认为自己懂很多,看过很多源码和折腾了很多小项目。什么都能说下。随着在工作中的逐渐体会,越来越谦卑的去学习和接受一些知识。记得当时是碰到在一场景下,onWindowFocusChaned不被调用,导致焦点按键失灵,折腾挺久,因为事件根本没有到Activity这一层来,dispatch的event被有人悄悄干掉了,最后在读ViewRootImpl中的getHandler方法时,发现外面有人调用view.post(new Runnable() {public void run(mHandler = getHandler())}),调的正是ViewRootImpl的getHandler()方法,然后mHandler.removeAllMessageAndCallBacks(); 而这个Handler又是Window中的Handler,所以一直传不到Activity。一年前那时的自信是一种泡沫,当然那时,也让我很狂妄。感觉虽然很不错,但终究不是真正有那样的实力和能力。尤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每个人的内心,也或多或少有那些一股浮躁的心理。至少现在明白,当时是怎么回事。提高最明显感觉就是今年你看你去年的代码是一坨屎,明天看今天的又是一坨屎。有时在笑自己,自己当时怎么写了这么一个方法或类。这都违背最基本的编程原则。
写点东西,感觉好多了。毕竟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又有什么像现在这样美好呢?